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

发布 2022-08-09 06:35:28 阅读 142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

教学内容;国标本第三册页内容。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情。

多**出示情境,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美丽校园的一角,图上都有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预设说出:校园的一角,有一张石桌,两张石登,边上还有一盏路灯,两棵树,一棵苹果树,一棵梨树。

有两个小朋友在跳绳,两个小朋友在滑滑梯。

小朋友在这美丽校园的一角,还蕴藏着数学知识呢。

二、自主**,体会方法。

1、比长短。

出示小朋友跳绳图,仔细观察,哪根绳子长?长的画钩。

第1页/共5页。

交流,你认为哪根绳子长?你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绳子的一端对齐(出示画面)

总结:原来比较物体的长短时可以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在比。

2、比高矮。

出示滑滑梯图,提问,哪个人比较高?

交流:预设:前面的小朋友高。

后面的小朋友高。

一样高。怎么会有这么多答案?这样比公平吗?怎样比才公平?

让他们站在地面上比(出示画面)

这样一下子就看出谁高谁矮了。

总结:比较物体的高矮,要让人站在同一地面上比。

3、比轻重。

出示石榴和柿子,让一位学生用手掂一掂,提问:石榴和柿子哪个重?

怎样一下子知道谁重谁轻呢?我们可以把他们放到天平上比。

出示天平比较图,介绍天平。比较谁重谁轻?你是怎样比的?(天平的托盘沉下去说明重)

总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也可以用天平来称,沉下去的一端的物体重。

第2页/共5页。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比较苹果树和梨树的高矮。

三、巩固升华,学会比较。

1、想想做做1出示情境,明确要求,4人小组合作,每人拿一枝铅笔,先每两个两个比一比谁的铅笔长?再四个人比一比哪枝最长?

小组活动。选择几组交流比较结果,说说比较方法。

2、想想做做2出示情景,学生尝试。

交流结果,提问:男孩和女孩谁高?怎样比的?

男孩和女孩看上去差不多高,他如果站起来就比女孩高。

教育学生帮助病人、残疾人。

3、想想做做3出示情境。

学生判断。交流比较结果,明确,一直走比弯弯曲曲近。

4、想想做做4出示情境。

学生判断。第3页/共5页。

交流结果、方法。

引导说出: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那么1个红萝卜比1个胡萝卜重。

四、总结方法,拓展运用。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想想做做5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游戏,请几位小朋友上台,请他们第4页/共5页。

按从高到矮排队。

第5页/共5页。

比一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

第二单元 比一比。总2课时。教学内容。比长短 高矮 教科书第4 5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1 5题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 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 高矮和轻重。2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 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 判...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 比一比。本课初备。课时。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短 高矮的含义。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 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 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重点难点 1.知道长短 高矮的...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 一年级第一册识字第一课。这篇课文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但要学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还要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学习任务是很重的。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呢?反复思量,最后决定让学生在比中学,学中比。这即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在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