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科学【分层测试ab卷】基础篇(a卷)
考试范围:第2章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b.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
c.加工门窗的铝合金d.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2.2024年5月29日《环球时报》报道:我国科学家率先用铝合金和石墨烯(一种碳单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烯合金”,该材料有望生产出“纸一样薄的手机”“一分钟充满电的电池”等产品。下列关于“烯合金”的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含碳元素和铝元素b.是一种碳单质。
c.具有导电性d.具有可燃性。
3.属于有机物的是( )
a.碳酸钙 b.甲烷 c.碳酸 d.二氧化碳。
4.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
a.硬度很大、熔点很高b.是银白色的固体。
c.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d.能够导电、能够导热。
5.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强、钛合金与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等。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不符合实际用途的是( )
a.用于潜艇设备的制造b.用于制造航天设备。
c.用于制作保险丝d.用于制造人骨替代品。
6.下列操作中能使溶液的ph减小的是( )
在水中通入二氧化硫 ②在水中加入生石灰 ③在稀硫酸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向水中不断吹气。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7.下列各组溶液混合,能发生化学反应,并且一定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cuso4,naoh,naclb.nacl,kcl,kno3
c.naoh,nacl,hcld.mgcl2,agno3,naoh
8.某科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zn、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下列组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①②
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硫酸铜、食盐、纯碱——盐
b.硫酸铵、硝酸钾、尿素——氮肥。
c.空气、煤气、碘酒——混合物。
d.硫元素、氧元素、氦元素——非金属元素。
10.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操。
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cacl2: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d.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11.下列四组物质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铜和稀硫酸 b.铁和硫酸铜溶液。
c.烧碱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d.氧化铜和水。
12.下列措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生锈的是( )
a.在金属表面涂油或刷漆 b.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耐腐蚀的铬。
c.制成耐腐蚀的合金 d.用砂纸擦去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13.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co→caco3b.hcl→nacl
c.fe→feso4d.ca(oh)2→naoh
14.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铝粉,完全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b.滤渣中一定有cu,可能有al
c.滤液中只有al2(so4)3d.滤液中只有cuso4
15.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6.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1)图a是金属的一个应用实例,利用了金属的。
2)图b是两块金属片相互刻划后,在纯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
17.某工厂产生的铜屑中含有少最铁屑。现要**利用其中的铜,需除去其中的铁屑,张山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1)描述铁粉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
2)两个方案中都有过滤操作,该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写出方案甲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你能否再设计一个不同原理的方案?写出你的方案。
18.a、b、c、d为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常见的四种金属。已知:①a+bso4===aso4+b;②c+h2so4===cso4+h2↑;③b+2dno3===b(no3)2+2d,请完成以下填空:
1)金属c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 (选填“前面”或“后面”)。
2)根据上述反应能判断出其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字母填写)。
3)若a、b、c、d分别为锌、铁、铜、银中的一种,金属c与h2so4反应后所得溶液呈浅绿色,则金属a为 。
20.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1)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2)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您瞧!如图所示是某“暖宝宝”外包装的**。该“暖宝宝”中发热剂的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其发热原理就是利用铁生锈时会放热。
1)发热剂需接触到空气才会发热,原因是铁要与等物质共同作用才会生锈。
2)推测发热剂成分中氯化钠的作用是。
3)厨房中的切菜刀也是铁制品,写出防止其生锈的一种方法。
2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①2ca+o2===2cao写出相应的转化规律。
23.由co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为了将它们分开,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烧瓶中盛的是naoh溶液,分液漏斗中盛的是稀盐酸。
1)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b,让混合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所得纯净气体从导管c逸出(假设反应完全进行),此时逸出的气体是。
2)混合气体通入完毕后,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使分液漏斗中的稀盐酸进入广口瓶,这时逸出的气体是。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30分)
24.小科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知道钾、钙、钠金属活动性特别强,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他想镁紧排在钠后面,它是否也能与水反应呢?
提出问题:镁是否能与水反应?
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镁条,用酚酞指示剂。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
反思与总结。
1)小科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小科发现b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溶液的红色会褪色,这说明溶液的碱性减弱了。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猜想并设计了验证方案:
小科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一段时间后,小科观察到镁条在热水中无现象,但当他想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时,便有了解释。他的解释是。
25.如图下转化为一氧化碳.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分液漏斗滴加液体的优点是。
2)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3)装置d中玻璃管内的实验现象为。
4)该套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应在装置e后放置燃着的酒精灯处理尾气.这样做的原因是。
26.科学课上,小亮与老师一起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中铜加热时因生成了氧化铜而变黑,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小亮将变黑的铜丝a伸入试管内的稀硫酸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又变红了,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老师将加热变黑的铜丝b趁热迅速伸入试管内的活性炭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也变红了,则试管内活性炭的质量一定会 (填“增大”或“减小”)。
27.镁带在空气中放置几十天后表面变黑,有人认为这是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也有人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认为这是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小柯进行了如下**;将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抽气,然后充入除去二氧化碳后的空气,再在两边用弹簧夹将装置密封,几十天以后观察现象。
1)两个装置所盛放的液体分别是和水。
2)几十天以后,两个装置中的镁带表面都未变黑,于是小柯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碳和碳酸镁的混合物,如果小柯的猜想成立,那么取黑色物质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28.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cu+2h2so4(浓)==cuso4+so2↑+2h2o,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请回答下列问题。
九年级科学试题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
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1.你能回忆起接触过或学过的物质颜色和状态吗?1 木炭 2 食盐 3 蔗糖 4 味精 5 洗衣粉 6 硫磺 7 稀硫酸 8 色拉油 9 钠 10 白磷 11 氯气 12 氢气 13 氧气 14 硫酸铜晶体 15 液氧 16 生石灰 17 高锰酸钾 1...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电能习题课 1 练习
电能习题课 1 1.株洲中考 甲 乙两灯,将它们并联在照明电路中均能正常发光,且甲灯比乙灯亮,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那么 a 甲灯两端的电压比乙灯两端的电压大。b 甲灯中的电流比乙灯中的电流小。c 甲灯的额定功率比乙灯的额定功率大。d 甲灯的电阻比乙灯电阻大。2 河南中考 如图所示,在四个相同水槽...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章测试
第二章二次函数单元卷。姓名成绩。一 选择题。1.二次函数取最小值时,自变量x的值是。a.2 b.2c.1d.1 2.函数的图象大致为。来zxxk abcd3 已知二次函数y x2 x m,当x取任意实数时,都有y 0,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m b m c m d m 4.无论m为何实数,二次函数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