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

发布 2022-07-31 19:01:28 阅读 8769

九年级语文上第 2课《雨说》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内容导航】

雨说》中诗人赋予雨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田圃( )禁锢枯黄喑哑留滞( )襁褓。

蓑衣( )喧嚷( )斗笠( )油膏( )耸立( )绕着( )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2)寒浅:

3)留滞4)暗哑:

5)喧嚷6)润如油膏:

7)安息8)祝福:

合作**】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⑵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二、深入**: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四节:

第五节。第六节:

第。七、八节。

第九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诗中多次用“雨说”作为提示语有什么好处?

5、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

6、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7、《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

课堂小结】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

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当堂检测】l.按拼音写出汉字:

禁gù( 鱼táng( )留zhì( yīn( )哑

xuān( )嚷 qiáng( )褓油gāo

斗lì( 2.写出两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诗句,并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3.作者用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有什么深刻含意?

5.歌颂春天、吟咏春雨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常见的主题,请你写出两组描绘春雨的古代诗句。

九年级语文 上 《雨说》导学案

课题 2 雨说课型 新授。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2 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一 情境导入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

《雨说》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城关二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课题 2 雨说 主备 杜建营审核 王晓娟。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思。2 品味诗歌的语言。3 感受春雨的美好,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

语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雨说》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和感情。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 意境美 人情美。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 善 美,学做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用喜悦 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诵读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