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期中随堂练习 8

发布 2022-07-28 06:41:28 阅读 2166

语文试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寂寂江山摇落处2蜡炬成灰泪始干。

3)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

4山雨欲来风满楼5)爱上层楼。

6)欲为圣明除弊事7枳花明驿墙。

8)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9)商旅不行薄暮冥冥。

10)《行路难(其一)》中借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2.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的作者是林徽因,这首诗书写了爱的光艳、轻灵、柔美、庄严和自由。

b.《怀疑与学问》选自《宝树园文存》,作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

c.苏轼词风豪放,他使词摆脱了对**的依附,拓宽了词的题材、意境、手法。

d.“布衣”指平民,“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我躺着,听船底①潺潺( )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甲 (a.隔绝 b.隔膜)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乙 (a.隔绝 b.隔膜)起来……即使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②zìsuī( 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结合语境,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①处处。(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乙。(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原句:即使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修改句: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表达了无限的心酸和悲凉。

b.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悲痛怅惘之情。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其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之意。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5.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四句基调不同,形成鲜明对比,请分别简要概括。(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山州穷绝,比①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泠。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②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③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④!山民虽陋,亦喜遨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注:①〔比〕到处。一说“比较”。②理〕整理。③〔间〕间或,有时候。④〔岂胜欣荷〕意谓这真是难以承受的欣喜与恩宠啊。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者歌于途2)泉香而酒洌。

3)山州穷绝4)方惜此幽致。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b.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c.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d.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分)

2)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2分)

9. 【甲】【乙】两文都写了欧阳修的“乐”,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分条概括欧阳修之乐的具体表现。(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

风雪夜归。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

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

“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

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

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

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哪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

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

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她”具有一种怕孤寂的心态,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b.“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表明下放农村的身份让“她”错过了与城里人的亲密接触,和邻里有了隔阂。

c.通过描写风雪弥漫、气候寒冷的夜境表达出天寒人暖的人情美,也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将永远不会把我们拒之门外。

d.这篇**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相互关心的社会现实。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随堂测试

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材料。通常所说的 金属材料 既包括纯金属,也包括各种合金。下列金属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 a 青铜 b 紫铜 c 生铁 d 焊锡。2.下列物品或装饰品,不易受酸雨腐蚀的是 a.大理石华表 b.铝合金窗框 c.铁栏杆d.塑料制品。3.将铁片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诗词赏析随堂练习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 恬静的景象,超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随堂练习

一 基础知识。1 文革 结束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工作处于一种怎样的局面?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怎样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3 哪一场讨论冲破了 两个凡是 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讨论的最终答案是什么?4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