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题
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您的答案:答:(一)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国家和社会是优先的价值实体;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二)理论基础: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社会人”。
“社会本位论”由来已久,《学记》中就曾谈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这些人,使其各司其职。教育因此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
在近现代西方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说:
“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整个社会及其结构就决定了教育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
涂尔干还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站在社会本位主义的立场上,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成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然而另一方面,这一学派却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
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三)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8
2.第2题
论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您的答案: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知识的进步 4.学生的发展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6
3.第3题
论述制约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因素。
您的答案:答: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纵观世界各国学制的发展,都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学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需求。古代教育的现象如学校范围狭小、学校类型单。
一、教育结构不完备等,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劳动过程很简单,而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好的教育。掌握熟练的技术。
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相适应,成为各国现代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现代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制约是通过国家的政权来实现的。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教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都是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而各国的各项决策是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为根本准则的。现代的教育制度是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产物。
三、各国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不能忽略对外国教育制度有益经验的借鉴,而各国的教育制度又总是植根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即使从外国引进,也多多少少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教育传统的不同,教育制度各具特色。
四、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所以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教育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依据。制定教育制度,确定儿童的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和衔接,规定升级升学制定中的某些弹性限度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要求。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8
4.第4题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您的答案:答:考试制度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大的选拔性、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只知道读死书与死读书;第四是考试方法单。
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 由于我国考试制度类型多、层次多,因此每种考试制度又存在不同的问题,就拿高考制度来说,就存在很多弊端: 1、地区差异。
高考的地区差异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从高校多年来的招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虽说高考分数低,然而进入高校后,却大多表现出色(这种情况在城乡学生中也有体现),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产物。试想一个把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与一个只把三分之一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相比,哪一个所掌握的考试之外的技能更多?
反之则说明,我们的高考并不是某些专家们所自诩的“能力为本”。 2、“一考定终身”。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而在此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
在高考前,将高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处分全部取消已成为许多学校不成文的惯例。这当中当然有许多是可以也应该取消的,然而不排除有些行为习惯乃至品行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因为高考成绩尚佳而免去处分。所以从各高校中不时传来学生在校严重违纪甚至酿成大祸的消息,而这些从高考分数,从学生档案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而与高考无关甚至关系不大的学习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3、文理分科。现阶段大多数省份学生参加的是文科、理科综合考试。
于是高一结束后的分班就至关重要了。原则上是尊重学生意愿,然而为了留住“好苗子”,赶走“差生”,班主任各显其能,甚至老师之间为此勾心斗角,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有些乡镇学校高一一进校就分文理科,很多文科生的理化生知识为零,很多理科生对人文学科一无所知。
这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一些短视的校领导、老师造成的,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我们的高考制度造成的。 4、言行不一。在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标准答案,而除语文的作文外,几乎没有突现学生个性的试题(无**科或理科题目)。
有的试卷就连作文也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为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心中早已了然于胸,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不会出错,什么样的作文绝对不能写等等??更不用说其他试卷了,从试卷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一名学生报考军校,出是题目之一就是你为什么报考军校,很多学生都回答保卫祖国之类,只有一名学生说家境贫寒,希望能保留一份城市户口,结果被评卷人打了一个低分。
这是一张对成年人来说也异常枯燥无味的试卷,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学生说,高考之后最恨的就是学习。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却会考试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5、城乡差别。
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了大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中小城市,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乡村的现象,教育部门的领导不解,城市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农村学校先进,城市家长对子女教育比农村家长重视,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比农村学校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是部分乡村中考的淘汰率高,而城市高中较为普及。
部分农村高中违规操作,在高考前以预考或其它方式先淘汰一批高考上线无望的学生;其二是农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比城市学生要长,课时更多;其三高考试卷虽然近些年来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其实更高,而城市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过关。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4
5.第5题
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您的答案:答: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由大众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了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和要求:
1、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是知识,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
由于教学的其它任务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文化资源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完成好这一项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掌握珍贵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是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这些能力,不仅是顺利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张扬学生的个性,粗竟个体健康发展。现代教学论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张通过教学协调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兴趣、意志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借助这种相互影响,获得新知识、技能及人生观,发展个性,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4、培养学生的品德,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审美情趣和品德正处在急速发展中,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审美情趣和优良品德方面其着重要作用。总之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以及培养学生品德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它引领着能力的形成,使能力变得正确和精练;能力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和手段。知识、能力与个性的关系很密切,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个性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在摸中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个性的差异,对一个人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9
作业总得分:85
华师教育学2019秋季公选课期末作业答案
1 论述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答案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体成正比,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
2023年下半年工作计划教育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x2019年教育工作意见,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做到教育技术的五个化 五个推进,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实现方法和机制的创新,促进教育技术的优先发展,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建设和谐xx教育的照耀支撑,确保我市率先基本实现...
MATLAB大作业格式2019下半年
安阳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系统 课程大作业。题目 卫星返回地球运动轨迹 班级 12级电子信息工程二班 教师成绩由以下评分标准累计得出。1 设计和 结果正确,分析清晰合理40 2 大作业报告重点突出 阐述清晰30 3 陈述清晰正确 有说服力,能够正确回答问题30 总分 上述成绩由教师填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