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章末练习

发布 2022-07-14 21:28:28 阅读 5739

1、爬竿运动员从竿上端由静止开始先匀加速下滑时间2t,后再匀减速下滑时间t恰好到达竿底且速度为0,则这两段匀变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

a.1:2 b.2:1 c.1:4 d.4:1

2、如图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

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3、一遥控玩具汽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

a.15 s内汽车的位移为300 m

b.前10 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3 m/s2

c.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

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

4、某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铁质小球被电磁铁吸附,断开电磁铁的电源,小球自由下落,已知小球的直径为0.5 cm,该同学从计时器上读出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1.00×10-3 s,g取10 m/s2,则小球开始下落的位置距光电门的距离为 (

a.1 m b.1.25 m c.0.4 md.1.5 m

5、一个小石块从空中a点自由落下,先后经过b点和c点,不计空气阻力.已知它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经过c点时的速度为3v.则ab段与ac段位移之比为( )

a.1∶3 b.1∶5

c.1∶8 d.1∶9

6、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x.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象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a bc d

7、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该物体。

a.第1 s内和第3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b. 第3 s内和第4 s内的加速度相同。

c. 第1 s内和第4s内的位移大小不等。

d.0~2s内和0~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8、质点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该质点。

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 d.第3秒末和第5秒的位置相同。

9、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

a.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 b.质量、路程、速率、时间。

c.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 d.位移、路程、时间、加速度。

10、如图所示,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11、能反映速度先减小后增加,并回到原出发点的运**象是。

12、飞机着陆后以6m/s2大小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着陆速度为60m/s,求:

1)整个减速过程的平均速度。

2)它着陆后12s内滑行的位移x1

3)静止前4s内飞机滑行的位移x2

13、在火星表面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开始内下落=4 m 。求:

1)该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该物体从开始落下=36 m时的速度,3)该物体在第三个2s内的平均速度。

1、a 2、c3、c4、b5、d6、c 7、b 8、d 9、c 10、bc 11、 ad

12、解析:(1)

(2)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有,飞机在地面滑行最长时间。

所以飞机内滑行的位移为10内滑行的位移,由可得。

(3)分析可知飞机滑行为静止前,此时的速度。

13、(1)由s1=g t12/2 代入数据解得g=8.0 m/s22分)

2) 由v2 2=2gs2 代入数据解得v2=24 m/s3分)

3)由3分)

必修1第二章章末总结

必修1 第二章章末总结 阅读材料 一 指数与指数函数。1 指数。分数指数幂 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 指数函数 二 对数与对数函数。1 对数。定义 其中a叫作对数的底数,n叫作真数 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那么。换底公式 如果。2 反函数。定义 设a,b分别是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若也是一个函数,与互为反函...

第二章章末复习讲义2

第二章章末总结。一 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1 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2 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 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4 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 或接触面的切面 并指向受力物体 5 ...

第二章章末检测教师版

总05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检测。一 选择题。1 下图所示曲线反映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c a.调节气温 改良城市小气候 b.减弱噪音 美化环境。c.吸烟滞尘 净化空气。d.防风固沙 防止沙尘暴发生。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峡谷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出下组数据。据此回答以下2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