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期中质量调研测试(历史)卷。
出卷人:高二历史备课组审卷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董仲舒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的剧变。
5.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提倡男女平等实际否定“三纲五常”
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有利于思想解放。
abcd.①②
6、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
”这个伟人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7.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8、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相对论原理 b.万有引力定律 c.进化论原理 d.主权在民思想。
9、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发展了人文主义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抨击了封建君主**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bcd.①②
10.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学“制”、学“神”的三个阶段。能作为这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1.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12.以下是1917—2023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的推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13.2023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据你推断,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a.isaac·newtonb.charles·robert·darwin
c.thomas·alva·edisond.albert·einstein
14.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拼音化的道路。
a.这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b.它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c.它代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方向 d.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15.下列人物中对社会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的有
魏源 ②康有为 ③孙中山 ④张謇***。
abcd.②③
16、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
1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统治 c.反抗外来侵略 d.救亡图存。
18.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工商皆本”
c.“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a.旦b.生c.丑 d.净
20、“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等电视节目受到众多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a. 艺术鉴赏性 b. 传播信息作用
c. 娱乐功能 d.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图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简述图一人物的政治思想。(2分)说明其对于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分)
、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2分)
、材料三中言论。
一、二各是谁的观点?(2分)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2分)。
、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1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徽·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它杂质,对传统主义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肆习西学,兼讲中学”的根本目的。(2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4分)
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
一、二有何不同?(4分)
高二数学必修3与选修2 1试卷
一 选择题 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根的算法中,要用到的算法结构为 a 顺序结构 b 条件结构 c 循环结构 d 以上都用。2 已知命题p 若x y 0,则x,y互为相反数 命题p的否命题为q,命题q的逆命题为...
高二历史必修3答案
2010 2011学年度第六学段高二历史必修三模块试卷。参 2011 1 第一部分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1a11b21 2b12c22 3d13c23 4c14c24 5d15b25a 6d16c26c 7b17b27a 8b18b28c 9a19c29d 10a20d30b abcb第二部...
高二历史复习必修3试题
历史对抗赛试题。第 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净寡欲 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等差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2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 潜书 室语 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