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引言

发布 2022-07-05 21:07:28 阅读 15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历史、文明和文化。

2、了解:高一新教材的知识结构。

3、能力:了解历史的基本要素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述,阅读教材目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明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明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应对方式。

历史是演绎文明、启迪思维、熏陶史识健全人格。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历史的基本要素和高一历史的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历史、文明和文化的区别。

学情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一学生到一个新环境,学习一门老学科,要克服学生的心理定势和不良习惯。

需要提出严格和规范的学史要求,才能改变学生的学史习惯,养成良好的学史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要性(启迪思维,读史明智;未来高考制度的改革)。教师的要求(上课要求;作业要求等等)。(2)大致回忆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

新课讲述:一、历史、文明和文化。

1. 历史概念:(history)“历”《说文》“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史”官名,职责是记事。导出概念: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一词是出口转内销的词,19世纪末由日本会到中国。

2. 文明概念(civilization)

1)一词源自civil,最初的内涵是“城市国家、公民的和国家的”。

2)广义指人类的全部活动。

3)狭义是指文化,即传统、风俗、情趣和审美。(与野蛮相对应)

4)最狭义是指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创造活动。

5)(教材观点)文明就是指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文明不是一种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整体矛盾运动和发展。

3. 文化(culture):

1)泛指一般的知识;

2)特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历史或民族学上有两层含义:

a)广义指人类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b)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并随着社会物。

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c)汤因比认为:是指一个社会成员内在的和外在行为的规则,是历史中业已。

成型或重复出现的成分,是历史中可被认知的一面。

4.三者区别:

1)历史指已经发生过了所有事实。

2)文明只是人类活动和成果中的特定部分,或者说指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

实。3)文化主要指传统、风俗、情趣和审美。

5.文明史就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结果。(研究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6.以文明史作为历史学习主线的意义是什么。(对比学习历史的功能:政治和军事)

a)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底层)

b)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公民道德,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高一历史知识结构(阅读前言和目录)

上册:以史为线索勾勒了文明的框架。(怎样安排的呢?)

1.文明社会的起源:标志(金属工具、文字和国家,主要类型和成因)

2.文明社会的结构:

1)社会结构(人与人关系:血缘,婚姻、家族;地域,阶级)

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

3)社会风俗:(乐)

3.维系和传承文明的纽带:

1)法律:起源、法系、审判。

2)人文科学:文史哲艺。

3)宗教:起源、传播和特征。

下册:以全球史的眼光描述文明史的演变过程,主要立足于文明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两个基本特征,介绍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包括三个主题)

1.文明的交融与冲突(纵:三次浪潮与文明积淀高等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横:空间的展拓:区域——全球——宇宙)

2) 冲突:战争,技术、战略战术和规则。

2. 文明的全球化。

1)政治:近现代国家制度(民族国家、三权分立和公民社会)

2)经济:近现代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罚、国际组织和战后国际根据。

3. 文明现实与未来。

1)社会理想与现实(人权、社会保障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

2)威胁文明的公害(瘟疫、毒品、邪教与***)

3)历史视野中的自然与社会。

下册课本渗透两条线:文明由分散到整体,文明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三、关于史料:

史料:(研究历史的资料)[获取资料的方法:实地考查、查阅、采访]

1、有文字记录的:史学、文学、图画、音像等。中国商代之前没有文字。作者有时无法摆脱主观局限。

2、无文字记录的:(1)口头传说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2)遗址和遗物。第一手资料,最可信。可以借助其他高科技技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研究古代情况,还可以检验出各类文字记载的可信程度。

3)当事人的口述。属口述史。当事人的记忆是否清晰、准确呢?

引导学生思考各类史料的可靠性。

四、导言讲解:(学生阅读主题一的导言部分)

1、人类从野蛮蒙昧到文明社会的标志是(1)金属工具,(2)文字,(3)国家。

2、金属工具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1)金属工具的使用是促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工具的革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学家将人类早期社会按照出土的各个时期人类制造的生产工具特性来划分,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演进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呢?(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金属器时代[青铜和铁器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①the stone age ―→the bronze age ―→the iron age。如时间允许还可以介绍对人类早期社会的其他分法:①社会学家根据早期人类生活特点,分为群居生活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等。

②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会根据早期人类身体发育特征,分为猿人、古人、新人等时代或直立人、智人等时代。③考古学家则习惯根据已发掘的人类遗址和已出土的文物来划分,或是按出土地点来命名,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丁村人等,又如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等。 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介绍文明类型:

按生产力水平分,按地理环境分,按时间顺序分,按结构内容分(物质、精神、制度),按宗教分,按地理方位分(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思考:为什么金属工具相比石质工具是一次革命?

金属工具相比石质工具的优点是什么?归纳:首先,金属工具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是人类能够自由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为人类最终摆脱依赖自然而创造了条件;其次,金属质地的坚硬和耐用,又使人类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样,人类可以大规模开耕荒地,为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创造了条件,为促进社会发展起了划时代意义的作用。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开始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石器时代历时最久,自人类诞生以来的300万年中,有99.

8%的时间是使用石器。由于石器的原始和落后,人类社会进化的非常缓慢,甚至还保留一些动物种群的愚昧和残忍(例如普遍盛行的杂婚和食人的风气)。以致于一些史家,把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称为蒙昧野蛮时代或叫旧社会。

把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称作为文明时代。

2)促进三次社会分工:①农业与畜牧业分工,工具革新农业形成,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化成食物的生产。②农业与手工业分工,金属冶炼业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③手工业与商业,由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日益增加,并频繁交换,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的商人,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从而促使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3、对早期人类文明形成影响最深远的因素是什么?(地理环境因素)由于高山大海的阻隔早期人类文明是分散的,以间接的方式交往,与今天不同,体现出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历史的多样性,多姿多彩的世界。

课堂小结:概述本课内容。

高一历史作业

姓名得分。1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 商品经济开始出现d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2 以下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a.英国对华输出的毛织品逐年增加b.中国茶叶质 廉具备较强竞争力。c.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高一历史居住

第11课居住。交大附中彭禹。教学目标 1 知道居住方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地区居室的类型 理解中国居住文化与宗法制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对居住的制约。2 通过对自然环境等文明要素在历史中对居住设施 格局等方面影响的讨论,以及对乔家大院个案的分析,进一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观点分析文明要素与文明现象之间关系...

高一历史答案

白山市2010 2011高一下学期历史试卷参 及赋分标准。第 卷 选择题,总计60分 第ii卷 非选择题,总计40分 31 1 经济结构变化 粮食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 2分 工商业经济发展,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2分 赋分标准 2 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 或农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