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节日。
徐汇中学姚虹。
教学目标]1.了解节日类型;掌握岁时农时节日的由来及特点;宗教祭祀节日的形成演变;纪念庆贺节日的内容及特点;通过对不同国家、民族节日风俗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意识。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节日的不同类型、产生及演变,了解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材料与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找到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懂得节日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变迁和文明的交流;节日充满着生命的感恩和生活的喜悦,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优良传统。
重点与难点]
重点:节日由来。
难点:节日演变和文明发展关系。
说明: 1.分析节日的由来,可以知道节日类型的划分,理解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故为本课重点。
2.节日演变和文明发展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出示**,引发学生对节日由来和传统节日现状的思考。
以2023年春节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的《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的新闻材料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每年我们都要过许多节日,有些节日是传统的,有些是外来的;有些是全民的,有些是个别人群的,我们要了解节日是怎么来的,节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2.讲授节日的分类。请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节日,尝试划分类别。教师介绍教材的划分方法。
教师说明教材的划分方法有三类:岁时农事节日、宗教祭祀节日、纪念庆贺节日,但第三类似乎应该叫政治人文节日更恰当。因为纪念和庆贺的意思也包含在前两类节日中。
3.讲授节日的由来。出示材料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节日的由来和东西方节日所表现出的差异。提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功能。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节日由来的了解,认识到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材料。
一、二、三、的分析知道:岁时农时节日是农业民族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严格按照岁时安排农事,节气时令交替时举行的一些象征性的意识和活动。最初是为了不违农时,是技术性的,当然后来被文人赋予了人文的含义。
通过对材料。
四、五的分析,知道宗教祭祀节日,政治、人文节日的绝大部分是纪念宗教史或世俗历史上的事件、人物。
以学生熟悉的端午节和材料六为例,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多个主题,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不同点。
以课**现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节?”,理解传统的节日往往具有纪念、感恩、怀念的作用,是情感的积聚和宣泄,具有凝聚力;经济全球化时代出现了许多人文节日,如世界环境日、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具有警示作用;节日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休息,如星期天——**教叫主日,从犹太教的安息日而来。英文holiday 的解释就是“假期,节日”。
4.以《保卫春节宣言》的材料(见资料附录材料七)请学生归纳古今过年的区别,提问: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怎么看待“年味淡了”这个问题。
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变迁原因,对传统节日的变化形成正确的看法。
造成节日传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文化生活样式丰富,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一些传统仪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而发生改变;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外文化的碰撞和选择,使得社会更加多元,人们观念变化,人们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如饭店年夜饭、**短信拜年、春节出国旅游等。
通过对“怎么看待‘年味淡了’这个问题”的**,使学生意识到春节文化的演变里包含着不少社会的变迁,从变化中也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年味”在老传统和新时尚中交错融合,春节也就在融合中一年年往前走。但我们要意识到不管形式怎么变,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主题和精髓永远都不应该过时。
我们对传统节日要有包容的态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方式,如果一味地指责淡化传统节日,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更是不明智的。
资料附录]材料一:“春雨惊春青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东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
材料二:“…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四川地区流传的《节气百子歌》
材料三:“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满布庭前。……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歌弹词》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清末)
材料四: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
根据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规定,复活节在每年春分后第一个圆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教多数教派都纪念这个节日。庆祝活动的具体内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复活节蛋,以象征复活和生命。
材料五:2023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材料六:有个美国人安纳利·鲁弗斯写过一本《世界节日趣谈》,不少节日确实有趣,如“产婆节”、“帝王奔跑节”、“三便士纪念日”、“冬季晚钟节”、“穿着彩衫的吹笛人节”、 贪睡者节日”、“圣巴多罗马的面包赛节”、“野猪头晚餐日”等。
材料七:“在俗语中讲,年来到,闺女要花儿,小小子儿要炮,老头儿要个破毡帽。……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年节菜,叫杂烩,一般有豆腐(象征福份),有青菜(像征财富),有丸子(象征完美)等必有的吉祥物。
……晚辈在春节向长辈磕头、朋友之间相互作揖……春联书写和年画制作的传统高有鹏《保卫春节宣言》
板书设计]人。
岁时农事节日社会发展们现今节纪念
节日宗教祭祀节日文化生活丰富选感恩。
纪念庆贺节日中外文化碰撞和选择择日功能警示。
多休息。元。
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折射人类文明的发展。
训练设计]阅读下列材料,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事件的看法,并阐释写一篇短评。
巴黎时间2023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
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 —人民网。
提示:1.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虽然发源地在中国,但是在长期流传和文明交流中,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国、各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
2.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3.中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课件]见附件。
高一历史作业
姓名得分。1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 商品经济开始出现d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2 以下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a.英国对华输出的毛织品逐年增加b.中国茶叶质 廉具备较强竞争力。c.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高一历史居住
第11课居住。交大附中彭禹。教学目标 1 知道居住方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地区居室的类型 理解中国居住文化与宗法制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对居住的制约。2 通过对自然环境等文明要素在历史中对居住设施 格局等方面影响的讨论,以及对乔家大院个案的分析,进一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观点分析文明要素与文明现象之间关系...
高一历史答案
白山市2010 2011高一下学期历史试卷参 及赋分标准。第 卷 选择题,总计60分 第ii卷 非选择题,总计40分 31 1 经济结构变化 粮食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 2分 工商业经济发展,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2分 赋分标准 2 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 或农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