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黄河流域:粟麦长江流域:水稻) 各自扩展、相互交融。
五谷” “六畜”
2、从耒耜到曲辕犁。
时间农具发展情况。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使用石、木、骨具,“耒耜”
商周出现青铜制品,但很少用于农业。
春秋出现铁农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汉犁壁、耧车(汉武帝时·赵过·播种用)
三国翻车(马钧在东汉毕岚的基础上改进·灌溉用)
唐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筒车(灌溉用)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 漕渠、白渠,坎儿井(特色灌溉工程)
两汉:治理黄河(东汉王景)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 原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出现。
自耕农经济。
特点优点。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分工简单——男耕女织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
弊端。比较脆弱,往往由于统治者过度剥削而破产。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即“井田制” 公田:贵族。
私田: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⒉土地私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支配地位)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
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瓦解表现:不事公田,私田私有,承认土地私有制。
私有制确立过程。
税制改革: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
秦国:商秧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地主土地所有制: **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
土地兼并。1、发展历程。
战国---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西汉---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东汉---豪强地主壮大,田庄经济发展起来,即大土地所有制(聚族而居。农民 = 强烈人身依附关系 + 劳动 + 军事义务“部曲”)
唐代---田庄仍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
宋不抑兼并”政策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土地兼并的危害。
税收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均田制:485年北魏实行,历代沿袭(国有土地分配给农民,通过扩大自耕农经济的方式来抑制土地兼并)
4、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
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根本原因)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原因:土地兼并。
3.发展历程:战国——宋代以后——明清。
产生) (发展) (普遍化)
4.明清租佃关系普遍化的特点: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明清以前: 地主——佃户(部曲)
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
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产。
积极性提高,雇佣关系的出现,农。
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小结: 抑制。
土地公有(原始社会)→ 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 ← 均田制。
产力的发展 ↓ 各国税制改革。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 租佃关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衣被天下。从烧陶到制陶。
小农经济对手工业发展的影响。
1西周的官营手工业。
2经营特点和优势。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⒉官营手工业 3官营手工业的弊病。
4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1春秋战国时兴起。
私营手工业 2明代占据主导地位。
3营方式发生变化。
1、冶炼: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杜诗发明水排(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2、纺织:丝织。
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制陶——制瓷: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时间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商。
春秋。战国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成为货币;形成著名都会。
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
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在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时间发展情况。
自周到唐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以墙围住,与居民隔开。县级以下,禁止设市。
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设市。还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一片繁荣。
港口城市兴起。
明清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江南地区为盛。
重农抑商。1、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2、发展历程。
战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明清,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3、明清重农抑商的后果。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4.国力的强盛。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的商品生产;
要素: ②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
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
基本特征:雇佣剥削劳动。
表现: ①明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
②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瓷业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居主导地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清**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清**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第二单元。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梦。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
高一历史必修二1 8单元复习提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 石器锄耕 耒耜 3.封建社会 铁犁牛耕 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 铁犁 西汉 耦犁 耧车...
高一历史复习流
高一历史复习流程。一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要点。跟踪提问,时间为课间及上操后 二 讲解上节课习题的失误较多的题目。三 梳理本课要复习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四 重难点讲解。五 课后作业巩固。高一历史复习流程。一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要点。跟踪提问,时间为课间及上操后 二 讲解上节课习题的失误较多的...
历史高一第二单元复习
一 古希腊文明 西方文明 古希腊文明 爱琴文明 1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 时间 公元前2000 公元前1700 标志 君主制国家 王宫建筑和象形文字。2 迈锡尼文明 时间 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标志 王宫 卫城 尚武 宏大王室陵墓 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2 黑暗时代 荷马时代 时间 公元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