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四五填空

发布 2022-07-02 18:31:28 阅读 5881

第。四、五单元(知识点)

班级姓名。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有的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的进行得很慢。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4.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5.水平运动的实例有: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

垂直运动的实例有:台湾海峡、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6.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 、 堆积 、 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

7.海蚀斗崖属于海浪侵蚀地貌,冰斗和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沙滩属于海浪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8.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9.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10.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骨架。山岳由多种类型,如褶皱山 , 断块山 、 火山等。

1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由两种基本形态,即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有时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12.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第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13.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14.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15.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16.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三个方面。

17.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成本高,难度大,所以优先修建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18.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使谷地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19.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来。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20.在河流堆积地貌中,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21.在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22.高原地区的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原因是那里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高原的聚落呈明显的条带状。

23.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原因是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所以山区的聚落形成明显的条带状。

24.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便捷,更适合发展聚落,所以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这里的聚落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25.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6.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大气中的氧主要**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7.有些沉积物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28.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9.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30.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它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31.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32.自然地理环境每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它各个要素的演化。

3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34.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3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36.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37.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8.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到两极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分布比较明显。

39.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40.中纬度地区的自然带。

大陆东岸:**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大陆西岸:**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41.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由于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42.随着海拔的变化,一些高大的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垂直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43.山地垂直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地理必修一

1.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 稳定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水。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 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3.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 黑子 标志 色球 耀斑 最激烈 日冕 太阳风 4.太阳活动的影响 影响气候 影响短波通讯 ...

地理必修一

杨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地理。姓名班级成绩。一 单项选择题 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1 3题 1 此时,赤道上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a 450w,1350w b 1350e,450w c 600e,1200w d 00...

地理必修一

对点训练一 太阳辐射及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 北京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 读图回答1 2题。1 北京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a 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b 冬季多阴雨天气。c 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d 冬季冰雪反射率高。解析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