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重难点。
第三章课文目录。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梳理】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生物的演化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生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恐龙的繁荣在中生代;人类出现在新生代。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
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
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改善环境,造福于社会,又能给环境带来各种破坏。例如:由于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三、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 循环、 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如生物循环: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 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 (2)改变水的成分。(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
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彼此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了环境的发展变化。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特别是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
土壤形成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在与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转变成可生长的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
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 ,含和较多,含较少;
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 ,含较多,含和较少;
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较多;
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与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养分。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母质虽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如钾、磷、钙、镁等。
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由上述整体性分析,可看出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重视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否则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反过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1)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要素中某种成分,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后果:
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状况――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下降。
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破坏野生动物生境――自然环境恶化,食物**缺乏。
对小气候产生影响――湿度降低、温差增大,水旱灾害加剧。
全球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已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它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如: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出14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是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壤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产。
f、全球变暖 315264
要点详解】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①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植物依次经历了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及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依次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及人类时代。
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b)
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了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4)生物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改变了水的化学组成,改造了水圈;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是生物进化和环境灭绝。古生代末期(如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如恐龙),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a)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因此,人类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b)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拓展提示]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必修一综合练习。一 选择题。读1996 2009年月黑子平均数监测曲线图回答1 2题。1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黑子位于太阳大气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太阳风。2 未来太阳活动高峰年可能出现在哪一年。a 2013年 b 2015年。c 2011年 d 2010年。读昼长随纬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重难点。第一章课文目录。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 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 或 已知宇宙 约140亿光年 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2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试卷
1.2004年美国 机遇号 火星探测器顺利到达火星表面进行科学考察,这说明了人造天体可以离开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2.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是。a 耀斑b 黑子 c 太阳风d 亮斑。3.具有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