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1 1学案

发布 2022-06-26 22:05:28 阅读 3868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

知识疏理】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a级)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c、基本的相似性 d、相同的特色。

b级)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

a、矿区-交通优势 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

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d、文化区-商业功能。

a级)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

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

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

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a级)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正确的叙述是:(

a、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网络系统就是指区域的各种交通运输线组成的网络状分布体系。

b、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是指区域核心以外的其他空间范围。

c、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的发展水平受区域核心的制约,受网络系统的影响不大。

d、区域的空间结构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围,不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总结】: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a级)(1)区域核心多表现为或者是以及。

a级)(2)空间网络系统是指 。

a级)(3)外围空间是相对于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要受到和的制约。

2.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a级)从空间分布看,下列地理事物表现为点状的是:(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

b级)城市化是 。

重点】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

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难点】2.产业结构的差异。

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b级)下图表示①②③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下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① b.② c.③

课内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 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bcd.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

a.相对一致差异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

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

3.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bcd.①②

4.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a.真实性 b.区域性 c.季节性 d.整体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据此回答问题。

5.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6.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7.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8.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二、综合题。

9、读长江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稠密的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使人们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 。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拥有众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数码①表示的是 (商品粮基地),数码③是 (商品粮基地)。但这一地区,在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平原和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比不上南部和平原。

3)位于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发展耕作业,主要种植 ,此外,还有等作物,一年熟至熟。。

能力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二、b1)中心城市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著名的旅游地。

2)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

3)区域核心区域核心网络系统。

2. 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b城市化是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三、1.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

2. a c

课内练习】9、(1)水系土壤开垦困难缓慢

2) 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新疆华北平原

3)水热水田水稻小麦油菜两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2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 理解 掌握各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3 通过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分析 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二 重点难点。1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2 分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必修一综合练习。一 选择题。读1996 2009年月黑子平均数监测曲线图回答1 2题。1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黑子位于太阳大气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太阳风。2 未来太阳活动高峰年可能出现在哪一年。a 2013年 b 2015年。c 2011年 d 2010年。读昼长随纬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重难点。第三章课文目录。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梳理 一 生物进化 灭绝与环境。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生物的演化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