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作业1答案

发布 2022-06-30 05:30:28 阅读 5841

《从实验学化学》检测题(一)

答案解析。1.【答案】a

解析】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氯化银,如碳酸银也是白色沉淀,但碳酸银能溶于稀硝酸,所以检验氯离子选用的试剂是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以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

2.【答案】b

解析】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等方法。

3.【答案】d

解析】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为3 mol·l-1。

a项,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中cl﹣浓度为1 mol·l-1,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不相等;

b项,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中cl﹣浓度为2 mol·l-1,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不相等;

c项,150 ml 2 mol·l-1的kcl溶液中cl﹣浓度为2 mol·l-1,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不相等;

d项,75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中cl﹣浓度为3 mol·l-1,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相等。

4.【答案】b

解析】闻气味时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应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a错误;试剂瓶的瓶盖取下时应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b正确;不能用手接触药品,防止腐蚀**,c错误;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漏斗下端尖嘴紧靠烧杯壁,d错误。

5.【答案】b

解析】 认为0.5 mol·l-1×1 l=0.5 mol是na2co3的物质的量,所以100 g>53 g视为偏高,实际上应是na2co3·10h2o的物质的量,应为286 g·mol-1×0.

5 mol=143 g,故a偏低;定容时平视时,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刚好相平,俯视时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水量,故b中浓度偏高;c中对用于稀释或溶解的烧杯,如不数次加水冲洗并将洗涤液也转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d中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在瓶壁和磨口等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

6.【答案】d

解析】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器,不能用作溶解固体、稀释浓溶液的容器,不宜贮存溶液;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需要干燥,不能用配制的溶液润洗。

7.【答案】d

解析】蒸馏实验中,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其水银球应该放在蒸馏***支管口处;若温度计水银球放在支管口以下位置(如装置a和b),测得蒸气的温度偏低,会导致收集的产品中混有低沸点杂质;若温度计水银球放在支管口以上位置(如装置d),测得蒸气的温度过高,会导致收集的产品中混有高沸点杂质。

8.【答案】a

解析】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与摩尔质量成反比,质子数之比为∶=1∶1;同温同压下,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32∶44=8∶11;物质的量之比为∶=11∶8;原子个数比=∶=11∶12。

9.【答案】d

解析】根据单位可确定“5.04×10-3mol·l-1”表示葡萄糖的物质的量浓度。

10.【答案】d

解析】玻璃材质仪器受热面积较大时,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烧杯、锥形瓶和烧瓶,一般要垫上石棉网或用水浴方式加热;玻璃材质仪器受热面积较小时,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试管;陶瓷或铁质材料可直接加热,如蒸发皿和坩埚。⑦表面皿不能用来加热。

11.【答案】c

解析】al为+3价金属,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失去1.5 mol电子,转移电子数为1.

5na,a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氨气与22.4 l氮气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1 mol氨气分子中含有4 mol原子,b错误;7.

8 g na2o2的物质的量:=0.1 mol,0.

1 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 mol钠离子和0.1 mol过氧根离子,共含有0.

3 mol离子,含有的离子数为0.3na,c正确;cl2所处的状态未知,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d错误。

12.【答案】b

解析】h2so4、naoh均具有强腐蚀性,a正确;ch4、c2h4都是易燃气体,b错;cac2、na遇水分别产生可燃性气体且放热,c正确;d选项中都是强氧化剂,正确。

13.【答案】a

解析】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等方法;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洗涤时应重复2~3次。

14.【答案】d

解析】溶液呈电中性,根据电荷守恒有n(na+)+2n(mg2+)=n(cl﹣)+2n(so42﹣),故0.2 mol×1+0.25 mol×2=1×0.4 mol+2n(so42﹣)

解得:n(so42﹣)=0.15 mol,故选d。

15.【答案】c

解析】naoh虽能中和盐酸,但浓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③错误;稀释浓硫酸时放热,将影响量筒的准确度甚至发生炸裂,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配制稀硫酸时,应先在烧杯中加一定量的水,再向水中加入对应体积的浓硫酸,边加边搅拌,④错误;酒精着火应用沙子或湿布盖灭(隔绝空气),因水的密度大于酒精,若用水灭火则酒精在水的上层,会继续燃烧,故⑤错误。其余正确。

16.【答案】(1)冷凝水进、出口颠倒 (2)蒸馏烧瓶冷凝管 (3)碎瓷片 (4)hno3 agno3 (5)冷凝水蒸气冰水。

解析】①蒸馏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蒸馏***支管口处;为防止液体暴沸,蒸馏烧瓶内应放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为充分冷凝,冷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检验是否存在氯离子的方法:取少量液体于试管,滴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不含有氯离子,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含有氯离子。

图ⅱ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导管较长,作用是冷凝水蒸气;只利用了长导管周围的空气冷凝管内水蒸气,为了增强冷凝效果,烧杯中加入冰水混合物,使水蒸气充分冷凝。

17.【答案】(1)、oh— (2) (3)cl—

解析】向第一支试管里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应含有oh—;第二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至少含有、中的一种;向第三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硝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加入稀硝酸使溶液显酸性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不产生沉淀,说明含有,不含,不能确定是否存在cl—。

18.【答案】(1)铁架台漏斗烧杯 (2)1 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处 (3)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上缘) 重新过滤。

解析】过滤实验仪器与操作可简记为:漏斗烧杯玻璃棒,三样仪器不能少。一贴二低三要靠,滤渣记得要洗涤。

19.【答案】(1)0.3 mol (2)25 ml

解析】需要的浓盐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0.5 l×0.6 mol·l-1=0.

3 mol,需要浓盐酸的体积=0.3 mol÷12 mol·l-1=0.025 l,即25 ml。

20.【答案】 (1)过滤蒸发 (2)b (3)搅拌,加速样品溶解引流,防止滤液溅到漏斗外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滤液飞溅 (4)①气泡 co ②白色沉淀 so ③白色沉淀 cl-

解析】21.【答案】(1)冷凝管。

2)防止暴沸 b

3)检漏上口倒出。

4)干燥。5)c

解析】在a中加入环己醇和碎瓷片,碎瓷片能防暴沸;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1 ml浓硫酸,浓硫酸的加入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不能将环己醇倒入浓硫酸中;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环己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环己烯,根据二者沸点知,要想得到较纯净的环己烯,应该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 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进行干燥,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

1)装置b的名称是冷凝管。

2)碎瓷片的存在可以防止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液体暴沸现象;补加碎瓷片时需要待已加热的试液冷却后再加入,故选b。

3)由于分液漏斗有活塞开关,故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漏液;分液过程中,由于环己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故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4)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利用无水氯化钙吸收产物中少量的水。

5)观察题目提供的实验装置图知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分液漏斗。

哲学作业答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 填空题。1 客观实际出发点立足点客观实际根据。2 主观客观人的主观意志。3 客观存在的事实固有规律性。4 客观客观实际社会发展时代潮流责任。二 单选题。1 a 2 a 3 c 4 c 5 b 6 d 7 d 8 d 9 a 10 c 三 辨析题。1 此观点错误。客观实际...

1 第一章作业答案

第一周作业答案。1 1填空题。1 一质点,以的匀速率作半径为5m的圆周运动,则该质点在5s内,位移的大小是 10m 经过的路程 5 m 2 一质点沿x方向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a 3 2t si 如果初始时刻质点的速度v0为5m s 1,则当t为3s时,质点的速度v 23m s 1。1 2...

第一单元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a组cdcdab组。1 天下为公到天下为私 或公天下到家天下。2 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遗族,先代贵族,拱卫周王室 3 上下级关系,服从周王政令,随从作战,定期朝觐,缴纳贡赋等。4 周王地位下降,不受尊重,诸侯不再定期朝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壮大,分封制崩溃。第二课练习答案a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