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版 实践意义的思考 作文

发布 2022-06-19 00:49:28 阅读 6108

《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实践意义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实验版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修改。关于朗读教学,“课标”坚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总要求,但修订版在教学建议部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

对《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实践意义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实验版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修改。关于朗读教学,“课标”坚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总要求,但修订版在教学建议部分特别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对于朗读教学的这些要求,需要进一步透彻分析、深入理解。

一、 正确理解朗读要求,形成朗读个性

1. 注意要求的层次性。其实,“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要求是有层次性的:

首先,是正确朗读,正确是基本要求;其次,是流利,是正确基础上的流利,这是第二层级的要求;其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正确、流利”基础上的,是“正确”理解、领悟了语言文字内涵、正确外化出语言文字内涵,也即将“无声”的“语言文字内涵”“有声”地表达出来,也就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2. 注意要求的区别性。要注意“有感情”的层次是有所区别的。

有感情,不仅仅表现在适宜的音高、音速,而且还包括合适的音量、音调,还有不同情态的感情表达:即“有感觉”“有感触”“有感悟”“有表情”“有共鸣”。“有感觉”是对语言文字有知觉,听这样的朗读,能够感觉到语言文字的温度;“有感触”是把语言文字的内涵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心有所动,听这样的朗读,能够感觉到文字和声音的互证,拓展了文字的宽度、厚度和长度;“有感悟”是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能够以“己情”会“文情”,从文字之中有所领悟,听这样的朗读,可以感到胸中之情伴随文情波动、流淌,声音、文字、情感融为一体;“有表情”是体会到的文字之情和心中之情互相激荡,朗读时两情融通而溢于言表:

文字、语言、心情和表情一致;“有共鸣”是文字和语言、朗读者和听众都因朗读而情感同一,文字、语言、听众、朗读者四者产生共鸣,互相激荡,互相打动。应当说,这些都是“有感情”的状态。

二、 培养自然、真实的朗读风格

1. 准确领悟文字内涵,夯实感情基础。“有感觉”是“有感情”的第一步。

所以,准确领悟文字内涵是朗读的前提。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意思,这个意思不是词典意思,而是指个性意思和语境意思。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的“捧”,“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中的“喷花”……诸如此类的词语,不仅需要学生的细心体会,还需要在朗读中有所表现。

理解词语的语境意思,还取决于语境作用后产生的各种推断义或“言外之意”,这就要求阅读者利用语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句子的意义进行处理。《船长》一文描写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时,用了两处“屹立”:第一处“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第二处“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两个“屹立”意思一样吗?

内涵一样吗?这就要结合语境来求解。第一处的“屹立”是面对灾难和惊慌的人群,坚守岗位,指挥若定,这个“屹立”是一种职责使然;第二处的“屹立”是面向成功逃难的旅客和船员、面对自己葬身大海,他毫不畏惧地“屹立”着,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大无畏精神。

顺着两个“屹立”,我们往下阅读,还会发现“黑色的雕像”这个极具“意象”的词组,它的语境意义更值得揣摩。当学生结合语境整体有了领悟后,再进行朗读指导,就容易读出感情来了。

2. 要进行语言鉴赏,领悟语言意蕴。对词语的比较可以把握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以及表达的效果。

比如:《广玉兰》一文中有一句:“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

识字与写字

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在学生读出这句其实是描写“广玉兰花瓣色彩和质感的特征”的话后,我出示了这样的句子:“那花瓣的色彩白中带青、白中透绿;那花瓣的质感,玉琢冰雕而又富有韧性。

”学生朗读对比后,发现了语言的秘密:不直接写广玉兰花瓣的特点,而花费较多笔墨营造一种“模棱两可”“无可奈何”的境况的用意在于:用作者语言的贫乏来衬托广玉兰无法言喻的美丽。

这样的对比过程,学生能够领会句式的表达效果。

3. 把准文体文本特点,确定朗读基调。教师要根据文本个性进行相应处理,因为各类课文的写作风格、叙述方式有区别。

抒情性较强的文字一定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非抒情性文字,比如,叙述性文字只需达到“正确、流利、清晰”;说理性文字只需达到“正确、流利、语气严密”即可;那些“汉语拼音”“朝代歌”之类应用型文字,只要达到“正确”就行了,这些文字如果要“流利”,往往容易成为“唱读”的材料,更无法演绎出感情来。

4. 恰当运用朗读技巧,追求自然朴实。朗读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

语文课的朗读虽然不要求达到朗诵艺术家的水准,但是,力求“音、字、文、情、韵”的和谐也是教学的一种追求。所以,开展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的指导和训练,有利于学生会读、读好,产生朗读的兴趣,养成自然、朴实的朗读品质。小学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朗读技巧指导:

(1) 确定朗读基调。从作品的基调来确定朗读基调,如《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的基调是“深情和崇敬”,那么,朗读基调就是深挚亲切、轻柔舒缓。

(2) 加强重音。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重音并不就是“重读”,常用的重音有加强音量――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增加音高――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增加音长――就是把需要重读的音节延长。

(3) 注意语速语调。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根据人物个性运用速度、根据内容气氛运用速度。

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

(4) 注意停连。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

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多;感情欢快急切时,停顿少。

5. 改革朗读评价标准,提升朗读品质。我们常用的朗读评价方式是教师为主的评价或者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评价。

但是,这两种评价都有近似的地方,常落实到“好”还是“不好”上,并且评价往往是单向的。其实,朗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语言活动,不是一个字两个字或者某个既定标准能够说清楚、评得准确的。我们可以尝试“四部分定性法”来评价,即“总体感觉+亮点表现+个性表达+一个建议”。

这样的朗读评价有褒奖,有建议,还有展示,可谓有形式,有内容,这样的朗读评价一定能够激发朗读热情,提升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实践意义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实验版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修改。关于朗读教学,“课标”坚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总要求,但修订版在教学建议部分特别指出:“

对《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版 实践意义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实践意义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实验版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修改。关于朗读教学,课标 坚持 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的总要求,但修订版在教学建议部分特别指出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实践意义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 ...

对《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版 的修改体会模块一作业

新课标,新体会。今天上午,我校的小学语文老师集体 了由教育专家指导的2011版 语文课程标准 修改的 我觉得收获丰厚,受益匪浅。下面就对新课标的修改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 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 正确的写字姿势 和 良好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考试依据。考试 标准 1 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 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讲普通话 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 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