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定稿

发布 2022-06-12 05:56:28 阅读 8470

江西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

2、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离骚”

离骚》,《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离骚”解为“离忧”、“遭忧”。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他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着的爱国理想、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独立不迁的竣洁人格。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2、诚斋体。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而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唐诗人绝句,最后终于领悟到应该摆脱前任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间有深刻的寓意,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3、沉郁顿挫。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4、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分为《诗辨》、 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门。

诗辩》提出别才别趣之说;《诗体》专讲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和轮廓,作家的风格和流派;《诗法》讲诗歌作法和诗的艺术特征;《诗评》主要评析宋以前的作家作品;《考证》是对某些诗篇的作者、分段、异文等的考辨。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5、临川四梦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作家戏剧创作的全貌,而且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亦称为“玉茗堂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有。

一是“真情”。前二梦写的是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

二是“矫情”。后二梦写的是士人仕途与宦海沉浮,劝世人超脱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中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家地位的一部传奇,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

6、性灵说。

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袁枚认为性情是诗歌最重要的因素,是诗的灵魂和根本,而是人的性情必须要表现出诗人的个性,同时是人又必须具备把这种性情和个性表现出来的诗才。而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在于他他提倡是人要写出自我,写出真性情。

性灵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胜,如:《马嵬》《春日杂事》

3、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结合作品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

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

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

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

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平淡醇美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

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

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

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

2023年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2 名词解释。1 楚辞。楚辞,其本意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 一是诗歌体裁。楚辞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歌,它是 诗经 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所谓 书楚语,作楚声,...

山师2019古代文学真题

感谢同学回忆。山师是免费提供试题的,先睹为快!文学理论与写作 山师 一 简答 1与日常语言 科学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有哪些特点?2叙事文学中的叙述视角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 分析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再现与变异?三 论述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解。四 评...

2019安徽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科目 615语言文学基础。一 名词解释 比兴汉魏六朝派陆海潘江 河岳英灵集 南戏新文化运动 京派 双百方针 陌生化形象大于思想。二 问答题。1.默写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其一 并结合这首诗分析陶渊明的田园诗特色。2.论述鲁迅关于 红楼梦 的评论 自有红楼梦以来,以往的写法和传统都被打破了 的内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