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千克教后反思。
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且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它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学生们必须亲身经历之后才能理性的掌握这部分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经过多方位的体验才行。本节课我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学习克、千克。
1、创设情境。上课前我准备了1克的糖和1克的棉花,让学生们猜一猜谁轻谁重,让学生明白掂一惦并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轻重,只有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质量单位。
2、注重过程体验。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一些小的物品,如:花生粒、黄豆粒、糖块等效物品。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感受1克有多重,并通过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让学生们掂一掂2袋500克的盐、两瓶水,同时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和学生自己说体重,然后互相抱一抱来感受千克。学生有初步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秤成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 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存在不足,个别的学生的感性认识还不够强,如何应用克、千克,还待于进一步的加强训练。
2、吨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改变了传统的 “讲”课的教学方式,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去获得知识,自由学习、在小组内学的知识。因此,教得比较轻松。而学生学习方式也得到改善,整堂课学生敢“说”、敢“做”、“敢猜”,学得津津有味,收到一定的效果。
很多学生找了自信,课堂氛围也很活跃。我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孩子们创设了人人都能参与的教学环境。
物体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看起来并不难。但是物体的质量并不象物体的长度那样可以用眼睛直观的去感受、去观察就能知道的,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看,必须要用肌肉去感觉。教学本节课建立在1克和1千克的质量基础上,再认识吨。
所以,学生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估一估的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克、千克的认识。孩子们通过估、猜、算等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操作,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基础上,引入吨,这样还发展了其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体会到操作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关注**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熟悉事物给学生抱一抱、猜一猜、创设生活场景等一系列活动,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来加深对1吨的体验,认识到1吨=1000千克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不过,本节课也有不少不足之处。
没有布置“体验性”的家庭作业。课后可布置学生先估物品的重量,如估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估一枝笔的重量,一卡车的蔬菜,大象等物体的质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
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是1千克,哪些物品合起来的重量是1千克。这样学生对物品重量有了实际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
3、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教后反思。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只是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口算表内的乘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我们的船有4排,每排20条;今天捕了大约200千克鱼,每千克能卖4元),从解决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船?200千克鱼能卖多少钱?)入手,引入计算。
重点研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应该说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发展,使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利用学具理解算理,从2×4=8 20×4=80 200×4=800这种组合中找到规律,得出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0先不计算,先算出0前面的两个因数的积后,算式中有几个0,在积的后面添几个0。整个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都符合算式中有几个0,在积的后添几个0。如50×4=200,其中第一个0与算式中有几个0,在积的后添几个0无关,这是四五二十得出的,因此要在20后面添一个0。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问题解决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同步发展。
在自主练习中,教材安排了四组口算题,通过两组题的上下比较,引导学生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基础知识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出的迁移作用和数感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口算算里的推导过程,为学生探求问题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
4、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后反思。
本单元以富饶的大海为主要情境,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本节课我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计算。重点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发展,使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问题解决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同步发展。
在课堂气氛方面,我感觉我们现在很多数学课,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不可谓不丰富,气氛不可谓不活跃,**不可谓不多样,应该说该用的都用上了,该做得都做了,唯独教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眼中没有学生,思路以教案为中心,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核心,方法以自我为中心。其结果,不论什么学生,他都从一个自认为的知识起点来展开教学。所上的这节课没有给学生带更多的惊喜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
我想今后的教学要注意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一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加强知识迁移力应用来解决问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后反思。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的知识比较简单,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很快地掌握计算方法。但我并没有因此进行简单处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除了落实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了学生的做题思维和计算准确度。
1、我认为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在学生观察完情境图后,我将学生发现的信息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将信息有条理地归纳出来以后便于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解决。尤其让中差生说一说,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我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能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新知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方法;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比较体验,实现自主优化。
3、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细致、扎实。我在教学的处理上做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算理,我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时,让学生个人说、同桌说、集体说等形式反复练习,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练习的多样化、趣味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每一个知识点结束后,我都会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出示相关习题,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估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螃蟹这条信息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想买6千克螃蟹,拿200元钱够吗?
”让学生理解只需回答够与不够就可以了,不需要精确计算,从而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在具体估算时,我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让学生学会解释估算的过程:把29看做30,30×6=180,180小于200,因此200元够了。
存在不足、个别学生仍然对于估算不会方法,尤其是对估计值和准确值的大小不会分辨,有待于加强。
6、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知识比较简单,主动采取了传统的 “讲”课的教学方式,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去获得知识,自由学习、在小组内学的知识。因此,教得比较轻松。而学生学习方式也得到改善,整堂课学生敢“说”、敢“做”、“敢猜”,学得津津有味,收到一定的效果。
很多学生找了自信,课堂氛围也很活跃。我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这节课都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让生动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从而为课堂上的效率加分。
二、知识迁移,内化算理。
这节课都是在学生明确问题后,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再加上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理清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鼓励学生大胆**,省时省力。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没有像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让学生想办法计算结果,再**列竖式的方法,而是直接让学生列竖式计算,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能够很轻松的将竖式完成,并说清楚算理。
三年级数学《统计》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 统计 教后反思。本节统计内容已不是学生所陌生的了,那么,在学生再一次接触统计时,给学生呈现点什么?留下点什么?让学生怎样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这是我一再考虑的,这节课下来,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满意点 一 重组教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教材的多样化,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实现...
《翠鸟》教后反思三年级语文
翠鸟 教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第六册7课 翠鸟 一文,备课中考虑到对于翠鸟这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小鸟,学生们知之甚少。针对本课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在随机教研中与颜承丽老师交流时决定采用网上 的课件,结合挂图和若干鸟类头饰,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课堂中,感到引导学生独立阅...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教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 二 教后反思毛绳小学 张丹。本册 数学广角 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 不重不漏 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