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

发布 2022-03-24 04:28:28 阅读 7467

经过十年的洗礼,《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了。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我们首先要明确,2024年版课标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搞得一套新课标,而是2024年以来,经过多年准备,4年修订,2011版新课标于2024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正式的“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大纲是“试用稿”,《课程标准》是“实验稿” )是在2024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稿在十年课改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而修订的。重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二、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特别注重学生读书,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强调: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稿从没出现!

标志着我国正式走进“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时代。

2024年版课标规定是“400万字以上”(小学六年145万),修订版继续沿用。

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人均55本,美国人均50本,日本人均40本,香港从2024年开始要求每学期读30本书。我国中小学生只相当于人家的十分之一。

多写”——多写字。 多写文章,就是多写话及多写课内外作文(课内作文每学年16次) 。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

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温儒敏教授说:“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

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写作课,平时的阅读课和选修课等,也应适当安排写作练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不但“提笔忘字”日益普遍,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何况“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需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

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

见对比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

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

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四、倡导“自然的朗读”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

建议中,增加了这么一段话:“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

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各个学段;

第二,朗读的功能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第三,朗读操作的要求是“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作了改动,把“也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提倡“自然朗读”,特别要根据课文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抒情性课文:主要通过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课文:只要“告诉”就行。

五、 写作教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的改革力度非常大,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仔细阅读和思考这些表述,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变化。

1.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段的目标时有明确的梯度。第一学段为“写话”,第。

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这样做无非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

2.尤其注重学生的习作兴趣的培养。

关注学习兴趣这与降低难度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采用“留心观察”、“乐于运用”、“愿意与他人分享”、“不拘形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文字。这一切的实现,无不建立在学生对习作有兴趣的基础之上,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千方百计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3.将习作与学生未来的人生相结合。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任务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课标中建议要求教师中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评价时,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学段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样重要,“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4.高度重视修改在习作中的作用。

修改在一个人写作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课标将修改纳入学生的习作实践,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难度,遵循课标安排的梯度予以把握。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语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需要表达,正确使用常用的表达符号”。在评价建议中重申“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并提出了评价的具体内容。

由此可见修改在新课标习作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既不要无视,也不要拔高,提过高的要求。

六、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

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

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修订版》作了回应——

“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又弥补了《实验版》的缺失。

品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

经过两个多月 基于新课程标准修订 小学数学学科专业能力提升 网络培训课的研修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还与班内的一线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

初中数学新课标新变化

第一章数与式。第一节实数。新增内容 1.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删除内容 1.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调整内容 第二节整式。新增内容 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删除内容 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调整内...

解读2024年高考大纲新变化

英语。取消单选新增语法填空题。变化 今年英语高考大纲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题型有重大调整,取消原来的15道单选题,新增10道语法填空题,分值不变总分仍为15分。同样都是考语法知识,但单选和语法填空题却有很大不同。于泓说,语法填空题是给出左右的一段短文或对话,段落中给出10个填空,其中4个填空是给出一个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