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

发布 2022-03-24 02:02:28 阅读 8678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必修)特点及使用策略。

陈允任。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广东广州510160)

一、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使用策略。

1.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既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求,又简明扼要,不过多地拓展,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例如,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介绍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还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等,构建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内容选择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既为全体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提供必备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策略: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

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的,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分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

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2.内容的选择和知识的呈现方式既注意了“学科与社会”相融合,又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一是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出发,既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社会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最基本的化学视角,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精神。例如,每个主题内容的引入、“科学视野”“思考与交流”和“资料卡片”等栏目内容都会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其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是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既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

传统体系,又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

策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的主线,从模块整体去理解教材的编写方式。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必修1)(以下简称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对钠元素的学习,不像以前教材从钠的单质→钠氧化物→氢氧化物→钠盐这样的主线来学习,而是钠单质和化合物分别安排在第。

一、二节来学习,打破了钠的知识体系,如果独立把两节书分开看,也许会觉得有点“乱”,但如果把整章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科知。

识体系,见如下逻辑关系图。

3.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并模糊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实验的呈现方式也多样化,注重科学**,精心设计了“科学**”部分,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规范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册共设置41个实验,其中有16个“科学**”实验。

为学生提供大量活动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策略:以科学**作为突破口,选择核心内容进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验证猜想与假设,并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那么只有选择那些最有**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的内容。

进行**,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下面以“物质的分类”中“分散系及其分类”为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核心内容进行**。学习分散系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方法,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与过渡教材相比,其功能和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法的分类方法。

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

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4.教材设计灵活、有弹性,为教师教、学生学留有足够的空间。设置了诸如“思考与交流”“科学**”“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学与问”“资料卡片”和“提示”等大量的新栏目,并在“章”这一层次设置了“归纳与整理”等栏目。设置这些栏目,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引导。使学生不但要学习教材内容,还要通过学习活动补充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教材与学生交互的作用,其中不少地方蕴涵着对学生学习方法、科学方法的良好影响。例如,“思考与交流”是新课标教材所突出的栏目之一,以化学必修1教材的第。

一、二章为例,两章教材共5节内容,教材中在10处设置了“思考与交流”栏目,共提出了16个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以“简答”“填表”和“列举”等形式呈现问题)。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调整、处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力和个性。

策略:在教学中首选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

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学分认定的内容。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

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5.新教材基本继承了过渡教材的知识体系,降低了教师对教材的陌生度,不是完全推翻过去形成的教学经验,全部从零开始,而是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教学带来的振动不会很大。例如化学(必修1)教材把“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第一节,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可溶性硫酸盐、c1的检验及除杂等内容,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

而对于蒸馏、萃取等分离操作则只作简单介绍,在后续学习中将继续深化。在教学方法上设计了“思考与交流”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

cacl2、mgcl2及硫酸盐。

又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别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新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

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策略:高一化学教师要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

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二、新教材值得商讨的一些问题与使用策略。

新教材虽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新内容、新目标,但通过一年时间的使用,发现它还是。

存在以下一些不足,有待我们共同探索。

1.弱化计算。对于有关物质的量的化学计算,课程标准是“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而必修教材只要求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及少量涉及把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学生学完必修后,计算能力比较差,对测试**现计算的问题(包括选择题),大部分学生不敢做,不会做,或错得一塌糊涂。其实“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计算”不仅是计算方法的变化,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物质的量”角度理解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守恒”规律,对后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离子反应的实质等都有很好的帮助。

策略:建议加强该内容,甚至开设一门校本选修课程《计算化学》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对于有理科倾向的学生可以把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多步反应、反应热和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等都包容进去。

2.强调了学生动手能力、**方法的培养,而削弱了对学生整体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很难从教材的设计中归纳出整体逻辑,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学到的东西是零散的。首先体现在部分内容的知识主线脱节,学生学完一部分内容后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只能零碎地把一些知识强记下来,不利于整体思维的养成。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未提及原子半径的递变引起性质递变的规律,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只学习了乙醇和乙酸而没有提及醛,但在葡萄糖部。

分的教学内容中又介绍了其特征反应(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策略: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的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例如,化学(必修1)教材中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作为以“事实学习”为特征的课型,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的科学**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学习难以充分展开。

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的科学**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的完整。

性和充分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了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和化学反应和能量的知识以后,并没有机会来指导元素知识的学习了,因此建议在化学必修2的最后一章中增加两个内容,分别运用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来对所学的金属、非金属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小结,以帮助学生构建元素知识体系和网络。3.两本必修教材由原来高中三册书(三年用)内容的精华浓缩而成,难度难以把握,内容多,只。

给72个学时完成,普遍反映课时不足,造成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策略:(1)控制好难度和广度;(2)增加课时。

4.有些实验设计不理想。例如,化学(必修2)教材第19页在讲述离子键的形成时按课本方法做氯气和钠反应会造成氯气大量逸出,污染环境,可以作以下改进,把金属钠切成小块投入一瓶氯气中,迅速盖紧玻璃片,就可看到钠表面慢慢冒出白烟。再比如化学(必修2)教材第6页通过加热钾,比较钾、钠的活泼性,若演示在坩埚中做学生难以看到现象,加热时间长,钾容易生成氧化层,较难燃烧起来,若改用石棉网,在离酒精灯火焰等距离的地方放置同样大小的钾和钠块,燃烧先后、剧烈程度比较。

非常明显,说服力强。策略:指导研学小组研究改进。

5.教材课后习题量较少,学生学完新内容后难以得到必要的巩固和训练,而真正能配套的教辅资料还比较少,教材在实际使用中显得孤立,而市面上大部分习题集还是按以前的要求编写,使用起来非。

常困难。策略:用透课本后习题,自编或改编补充,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人教版新教材具有比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地体现了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连续性。多数教师按照实验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力强的教师利。

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刘大同)

上一篇】传统与新意相结合。

下一篇】活用地理新教材激活地理新课堂。

高中新教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存在这么一个特点 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许多知识点是要学生记忆的。但是考题难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中的,这在往届高考理综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体现。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总结成 一学就会,一多就乱,一久就忘。不少学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抱怨学习化学在实际生活中...

高中新教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存在这么一个特点 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许多知识点是要学生记忆的。但是考题难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中的,这在往届高考理综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体现。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总结成 一学就会,一多就乱,一久就忘。不少学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抱怨学习化学在实际生活中...

高中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

篮球。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方法。一 基本技术。1.运球急停 急起,变方向运球。教学重点。手控制球能力,脚步动作的质量,手脚协调配合。教学方法 徒手练习跨步急停 变向跑,主要解决熟练问题。原地单手前推后拉运球,原地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体会按拍球的部位,提高手控制球能力。看信号急停急起练习。主要培养抬头运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