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地下通道监控量测方案

发布 2022-02-08 19:10:28 阅读 5069

安徽建筑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岩土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班级: 地质一班

指导教师: 汪东林。

目录。一、设计资料 1

二、监控量测目的和意义 2

三、监控量测内容 2

四、测试的方法和测试工具 3

4.1、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 3

1、洞内观察 3

2、 地质描述 3

4.2、周边位移量测 4

1、量测原理 4

2、量测手段 4

4.3、拱顶下沉量测 4

1、量测原理 4

2、量测方法 4

4.4、地表下沉量测 4

1、量测原理 4

2、量测方法 4

4.5、围岩体内位移量测 5

1、量测原理 5

2、量测手段 5

五、监测断面和监测点的布置 5

5.1、监测断面的布置 5

5.2、监测点的布置 6

六、监测频率的确定 7

七、各个监测项目的监测控制标准 8

7.1、地下洞室的变形监测 8

7.2、工程周围地表的沉降监测 9

7.3、地表、地表建筑、地下管线和结构物沉降的监测 9

7.3.1、建筑物变形监测 9

7.3.2、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 10

八、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以及监控量测管理。 11

8.1、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11

8.2、监控量测管理 12

8.3、信息反馈处理方法 12

8.3.1、监测反馈的程序 12

附图: 14

1、 监测断面布置图 14

2、 各个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图 15

九、主要参考资料: 15

某地下人行通道在道路两侧及路中brt站台处分别设置出入口。通道主体断面形式为拱顶直墙,开挖跨度为6.54米,开挖高度5.1米,通道长约52米。结构覆土厚度约为4米。

此通道所处位置地貌单元属南淝河一级阶地,上部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约19.0m,根据探测报告显示上部覆土1.6~5m为杂填土,结构顶局部含有淤泥质填土,对施工不利,。

结构底部位于粉质粘土中,与下层粉细砂联通,底板以下粉土夹粉细砂中赋存承压水,承压水头3m。所处位置及断面设计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地下通道平面图。

图4 地下通道断面设计图。

在岩土中修建地下工程,由于对地下工程设计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牵涉问题多,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岩土的复杂性;施工方法难以模拟性;围岩结构—支护(围护)互相作用的复杂性。同时城市地下工程周围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通过信息化施工,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状态。

及时反馈到设计与施工中去,以确保地下工程施工和周围建(构)筑物安全。作为信息化施工的最基础工作,监测显得非常重要。城市地下工程监测的主要目的如下:

1)通过监测了解地层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2)通过监测了解支护结构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

3)通过监测了解施工方法的实际效果,并对其进行适用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相应的开挖、支护参数。

4)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规范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

a、对开挖后没有支护的围岩的观测。

b、对开挖后已支护地段围岩动态的观测。

c、观测围岩破坏形态并分析。

2、地质描述。

隧道开挖后,改变了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是由于围岩应力分布引起洞壁应力释放的结果,使围岩产生了变形,洞壁有不同程度的向内净空位移。在开挖后的洞壁应及时安设测点,可采用不同的观测手段,量测两测点的相对位移值。

周边位移可采用收敛计、位移测杆等量测。

由已知高程的临时或永久水准点,使用较高精度的全站仪等,就可以观测出隧道拱顶各点的下沉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拱顶下沉可用多种方法量测,常见的方法有收敛计量测、全站仪量测等。

通过地表下沉量的多少和下沉的快慢,可以判断分析隧道洞口围岩是否稳定,为设计优化支护参数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施工安全。

a、基点布设。

b、测点布设。

c、量测。由于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应力变化与相应的变形,距离临空面不同深度处是各不相同的。围岩内部位移量测,就是观测围岩表面与内部各测点间的相对位移值。

采用多点位移计量测。

应该指出,《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对观测断面间距并没有明确规定,而原国家标准则对观测断面间距规定如下:对一般性观测断面(必测项目断面),观测断面间距为20~50m;对系统观测断面,仅规定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测试。该规范同时规定,测点布置的数量与地质和工程有关。

对地质条件差和重要的工程,应从密布点。

系统观测断面间距,其位置与数量由具体需要满足,对洞泾小于15m的长隧道,在一般围岩条件下,应200~500m设一个断面。

地表下沉观测结果与埋深关系很大,其观测断面间距如表1所示。

表1拱顶下沉。周边位移量测断面间距与隧道长度、围岩条件和施工方法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可按gbj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确定,见表2。

表2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塌方等险情,需要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确定工程处理的时机和措施,则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量测断面间距。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应在监测方案之上,根据工程实际中盾构穿越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盾构机类型、盾构施工工艺进行合理化调整和补充,一般遵循的基本布点原则如下:

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观测点,当现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布点。

2)测点应布设在设计要求的关键部位,通过监测数据信息反馈,可以辅助设计及时调整方案,进一步指导施工。

3)各项目的监测点既能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便于仪器监测,且有利于测点保护。

4)监测点的位置不能妨碍正常施工,同时不会影响结构的正常受力状态,导致结构损伤。

5)各项目布点的空间位置应保持一致,在同一监测断面内的各项目的监测数据可以相互验证。

6)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埋设测点、采集初始值、并准确记录。

7)监测点遭到破坏时,应及时在原位置增补测点。如果原位置无法补点,应在紧临原位置附件补点,并确保补点数据同样能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各观测项目原则上应根据其变化的大小和距工作面距离确定观测频度。如洞周收敛位移和拱顶下沉的观测频度可根据位移速度及离开挖面的距离而定。当不同的测线和测点位移量值和速度不同时,应以产生最大位移者来确定量测频度,整个断面内各测线和测点应采用相同的观测频度。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规定的观测频度为:在隧道开挖或支护后的半个月内,每天应观测1~2次;半个月后到一个月内,或掌子面推进到距观测断面大于2倍洞泾的距离后,每2天观测一次;1~3个月期间,每周测读1~2次;3个月以后,每月测读1~3次。若设计有特殊要求,则可按设计要求执行。

若遇突发事件或原因,参量发生异常变化,则应按特殊观测要求执行,即应加强观测,增加观测频度。

日本《测量指南》规定的观测项目与观测频度如表3所示。表3

人行地下通道监控量测方案

岩土工程课程设计。学生姓名 赵小凯。学号 11201070102 班级 11地质一班。设计课题 人行地下通道监控量测方案。指导教师 汪东林。一 设计资料 2 二 监控量测目的和意义 4 三 监控量测内容 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5 3.1 监控量测内容 5 四 测试的方法和测试工具 6 1 基坑开挖 6...

地下通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

通道新建工程监控量测方案。一 工程概况 二 工程地质 施工场地范围从上至下由以下地层覆盖 1 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 为素填土,黄褐色,灰褐色,主要成分为碎石 粉质粘土。厚1.3 3.0米,主要分布于表层。2 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 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 软塑,厚8.0 14米,分布于...

地下通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

通道新建工程监控量测方案。一 工程概况 二 工程地质 施工场地范围从上至下由以下地层覆盖 1 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 为素填土,黄褐色,灰褐色,主要成分为碎石 粉质粘土。厚1.3 3.0米,主要分布于表层。2 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 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 软塑,厚8.0 14米,分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