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2023年复习

发布 2022-01-12 21:54:28 阅读 8055

摘要:中国农业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动物生理学(部分)考试大纲已发布,详情参见下文。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动物生理学部分(50分)

一、动物生理学概述。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二)机体与内环境。

1. 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1.内环境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为细胞外液。能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代谢的终产物,能保持其中各种成分和ph值、渗透压、各种离子浓度等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

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2.稳态指正常机体内环境的成分、各种理化特性以及体温和姿势的维持等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

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

一)调节方式:反射。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2.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二)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

指机体的某些细胞合成的某些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作用于相应细胞上的受体,进而改变其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起效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的调节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的反应过程。

调节特点:调节能力较小,维持局部组织稳态起一定的作用。

四)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1.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的初始控制信息减弱称为负反馈。如:排尿,分娩。

2.正反馈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加强称为正反馈。如:血压调节,体温调节。

3.前馈控制系统:某些条件反射的形成,如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致唾液分泌。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和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特征。

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各种蛋白分子。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遵循单纯的物理学规律。

2)易化扩散:须由载体或通道介导。

3)主动转运: 原发性 + 继发性。

4)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团块由该机制转运。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

2.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1)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camp

2)肌醇信号转导系统:dg+ip3

3)与酪氨酸激酶直接相连的信号转导系统。

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基本为k+平衡电位。

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1.可兴奋细胞是指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一般认为,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为可兴奋细胞。

2.兴奋性兴奋性是指机体具有的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1)刺激把能够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

2)阈刺激(阈强度)固定作用的时间,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为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则是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阈下刺激是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3)基强度在任意延长时间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4.组织兴奋性的变化各个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是不同的;同一组织或细胞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它的兴奋性高低也是不一样的。当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后,再要产生兴奋时,它们的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有序的变化,相继出现。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长期。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在静息的基础上,接受适当的刺激时,膜内的负电位消失,可触发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四)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突触的微细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2.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是一个电-化学-电的过程。

二)接头传递。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结构特点。

2)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五)骨骼肌的收缩。

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一)肌原纤维。

1)粗肌丝。

2)细肌丝: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

二)横小管(t管):为肌膜向肌纤维内部凹陷而成的小管。

三)肌质网:内有大量的ca2+,肌质网膜上有大量的钙泵。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一收缩偶联。

一)。能量转换发生在肌球蛋白的横桥和肌动蛋白之间。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动作电位引发的。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来自支配它的运动神经,二者的动作电位的形态相似,都呈尖锋状,形成的机制也相似。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引发机械收缩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1.单收缩在对神经-肌肉标本的实验中,给神经或肌肉一次单个阈上刺激,会引起肌肉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

2.收缩总合。

1)不完全强直收缩给神经或肌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阈上刺激,若后一次刺激落在了前一次刺激的舒张期时,出现一条锯齿状的曲线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给神经或肌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阈上刺激,若后一次刺激落在了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时,出现一条光滑的曲线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二)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因素。

1.负荷。1)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2)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2.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能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

六)实验。1.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

2.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液组成和血量。

一) 血液的组成。

1. 血细胞比容。

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 血浆。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

3. 血清。

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二) 血量。

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

1. 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2. 储备血量。

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称为储备血量。

2.血液的主要机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是由血细胞和血浆共同完成的。

1)维持内环境稳态。

2)运输功能。

3)免疫保护功能。

3.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二)比重。

三)粘滞性。

四)血浆渗透压 :

1. 血浆晶体渗透压。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五)血浆的ph

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

二)血细胞及功能。

1.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等生理特性。

1.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2.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三)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并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这些功能主要是由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实现。

2.白细胞生理。

1、中性粒细胞: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趋化性强。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2)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3.血小板生理。

1、生理性止血。

2、参与凝血。

3、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

4、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

一) 血液凝固的概念。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血凝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功能。

二)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已知的凝血因子主要有12种。

三)凝血的过程。

血凝的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三个阶段。

1)内源性凝血途径:

2)外源性凝血途径:

2.抗凝系统。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不易发生凝固,与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血管受损的部位、血流的稀释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生理机制有关。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体内存在着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下列物质在抗凝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抗凝血酶ⅲ

二)肝素。三)蛋白质c

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作用:纤溶可以清除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保证血液在血管内的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四)血型。1.红细胞凝集与血型。

血型不相容个体的血滴混合时,其中的红细胞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1)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具有的特异性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等在凝集反应中起着抗原的。

作用,称为凝集原,即血型抗原。

2)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即血型抗体。

2.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的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五)实验。1.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

2.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3.血红蛋白测定。

4.红细胞脆性实验。

5.血细胞计数。

6.血液凝固。

四、血液循环。

一)心脏生理。

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1.工作细胞:

ca2+内流的平台期。

2.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具备自动节律性的基础。

动物生理学试卷

西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动物生理学 试卷。姓名学号 标识号 专业班级函授站 点 一 名词解释20分 每小题4分,共5小题 阈强度 潮气量 去大脑僵直 基础代谢率 时值 二 填空 30分 每空2分,共15个空 1.兴奋经过化学突触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和。2.中枢抑制的发生,从发生部位来看,可分为和。3...

动物生理学试卷

一 名词解释。1.易化扩散 2.肾糖阈 3.反刍 4.牵张反射 5.呼吸商 6.第二信使 7.顶体反应 8.血沉 9.锥体系统 10.旁分泌 二 填空。1 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co2有和两种。2 原尿是不含的血浆。3 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有和。4 瘤胃内的微生物主要为。5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

2023年动物生理学考题

动物生理学试卷a 一 名词解释20分 每小题2分,共10小题 阈强度 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 刺激时间不变 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叫做潮气量。去大脑僵直 去除动物的大脑后动物立即出现僵直状态,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种现象叫去大脑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