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选读 》高考复习

发布 2022-01-10 23:54:28 阅读 5744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

二、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为政以德》)

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14·5)

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13·6)

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曰:‘吾生矣。

’其仆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

‘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

1) 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1分)

参考: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

3)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参考: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参考:比喻。(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1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克己复礼。

一、 重要思想陈述。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统治。

二、 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1) 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

参考: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 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

参考:①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

(1分)②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③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3·3)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16·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

参考:①“礼”以“仁”为内核,孔子讲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分)②对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

(1分)③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1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 重要思想陈述。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三、 课后练习训练。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问于桀溺,桀溺曰:“了为谁?”曰:

“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

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

参考:①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1分)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2分)③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1分)

2.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选读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论语选读读后感 一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 论语今读 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 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处事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

论语选读心得体会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 论语今读 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论语选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篇一 论语选读心得体会。现在是信息社会,什么东西变化都快,连教材也是如此。从本周开始,网,我们结束了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学习,开始了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说现在的教材编的有特色,能让使...

教《论语选读》心得体会

教 论语 选读 心得体会。作者 段松芳。课外语文 教研版 2012年第09期。摘要 在教授 论语选读 过程中,其乐无穷。它像睿智老人,慰藉我的心灵 它像缕缕清风,净化我的内心 它像一抹阳光,给我以生命的涌动。在这本书中畅游,可谓是得到美的享受 仁的感染 爱的熏陶。关键词 论语 心得体会 教育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