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化学备考

发布 2022-01-09 15:59:28 阅读 2873

安徽省高考化学新增考点命题方向。

2023年安徽省《考试说明》与2023年相比。

增三处ⅰ.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五)化学实验基础中新增了“6.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ⅱ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二部分(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之间新增“分子间作用力”;ⅲ又新增了“(3)了解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的作用力的区别”。

研究从2023年到2023年近5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对“新增考点”命题方向有一些清醒的认识。在课堂复习时,中和滴定主要从仪器、基本操作、指示剂的选取、滴定终点的判断、浓度计算、误差分析等角度复习,也有可能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考中和滴定。具体说来:

2023年安徽理综选择题8-a选项,耐强酸、强碱的新型活塞装氢氧化钠溶液,其他省市考查了盛装高锰酸钾溶液不能用碱式滴定管等;09年广东和江苏卷还考查了精确度(0.01ml)。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石蕊溶液(红—蓝5.

0~8.0)由于变色范围较宽,在中和滴定中不采用。强酸和强碱中和时,尽管酚酞(无—红8.

2~10.0)和甲基橙(红—黄3.1~4.

4)都可以用,但用酸滴定碱时,甲基橙加在碱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变红,易于观察,故选择甲基橙。用碱滴定酸时,酚酞加在酸中,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易于观察,故选择酚酞。强酸和弱碱、强碱和弱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时,前者溶液显酸性,后者溶液显碱性,对后者应选择碱性变色指示剂(酚酞),对前者应选择。

酸性变色指示剂(甲基橙)。例如2023年全国卷二题7就考了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终点的判断:

根据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判断,根据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根据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碘单质的溶液颜色变化判断。计算时求平均值,是求三次测量值平均值,即先算三次消耗体积的平均值再求相关浓度。滴定误差分析常考的有:

读数,润洗,排气泡等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就不说啦;相对误差例如2023年上海卷题27-(6)若理论上滴定时耗用标准溶液20.00ml恰好完全反应,试卷操作中过量半滴(1ml溶液为25滴),则相对误差为(0.1%)。

中和滴定原理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应用,多数高考题考高锰酸钾溶液滴定一些还原剂,例如含亚铁离子、草酸根离子的溶液;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碘单质等。新考法是对滴定过程的考查:有滴定曲线例如题型示例7,滴定过程中温度变化、ph变化、强电解质滴定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变化、离子浓度变化等,例如2023年辽宁、宁夏卷题11。

对于新增ⅱ、ⅲ两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晶体构成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熟练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影响规律,如示例27晶体类型区分和晶体物理性质的比较。这部分新增考点不宜深挖。通过对近5年高考真题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种考法:

判断晶体类型,例如2023年浙江卷题8要求学生判断元素硅、硫、氧的单质晶体类型;2023年四川卷题8-d选项判断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根据常温下状态判断晶体类型。不同类型晶体熔点比较;离子晶体熔点比较,例如2023年海南卷题19-ⅱ(2)已知镍离子与亚铁离子的半径,比较氧化镍与氧化亚铁的熔点。晶体空间构型,例如2023年全国一卷题13关于二氧化硅晶。

体网状结构的叙述。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对分子晶体熔点和沸点的影响规律,尤其分子间存在氢键引起气态氢化物沸点出现反常现象考查频率最高。2023年宁夏卷题35-(4)还要求考生用氢键表示式写出分子间的所有氢键。

关于晶胞,杂化轨道理论,波谱,手性碳原子不准备复习。

2023年化学备考计划

在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下,为了更好地迎接中考,做好考前教学与复习是至关重要的。本学期十二月至放假的教学计划如下 12月1日 12月5日 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12月8日 12月12日 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12月15日 12月19日 九单元 溶液 12月22日 12月30日 十单元 酸和碱 1月1日...

2023年化学备考策略

1 理解各轮复习目标,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高考化学的复习备考同高中化学学习一样,是分阶段 有目标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考化学复习备考也是分 三个阶段 进行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进行 三轮复习 虽然,学生们每轮复习都是在教师教学指导下进行,但是,若能认识和理解每轮复习的目标 内容和时...

2023年化学中考备考方案

根据中考化学科考试特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课改中考方向,切实保障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我制定出本学期化学科中考备考方案。一 指导思想。以国家颁布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云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考试说明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贯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