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发布 2022-01-02 02:49:28 阅读 8734

一、阅读(55分)

一)古诗文阅读(30分)

甲) 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蒹葭采采蒹葭》)

2□□□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曹刿论战》中集中体现“取信于民”思想的句子是。

4《出师表》表明诸葛亮追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达对先帝忠贞不二的感情的句子。

5《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李白以其酒酣兴发的激情与豪迈雄极的飞动健举让我们感觉到他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6中唐诗人权德舆的《晚渡扬子江》诗云:“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其实他是在化用王维《汉江临眺》中的诗句。

7《关睢》一诗中体现男主人公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己,乃至夜不成眠的句子。

乙)课内文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8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辟蹴万钟何加。

9“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之间有何关联?

10“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是亦不可以已乎”中“是”指代什么内容?孟子这句充满告诫的话语给你怎样的启示?

12孟子对舍生取义精神的弘扬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请把握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的核心主张,任选“生、死、利、义、善、恶”中的两个字作为首字,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水汪汪的眼。

对于深度的感受,我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我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曾经有过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上。

观察着疏朗的枝叶上生长的时候,对于古井低于人们行走的平面,我是油然产生奇怪的——既然向下发掘可以获得清凉的井水,那么,一定也会有很多未知的宝藏隐匿。多雨潮湿的地方啊,掘一眼井不算难事,可本意真是如此吗?我会觉得在这个家园里,掘地三尺另有企图,最终以一泓清泉的涌出作为回报。

随着这些不知哪个朝代掘出的古井存世,井的周围理所当然成了果林和菜园——井的延续改造了生活的面目,比掘出其他宝藏都清纯和透彻。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水面,随着邻居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的荡漾波光。

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月光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朴素的温馨之夜,在清流的泼洒中走进安宁。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的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只管使用便是。

这也让人们对古井的牵挂最少,似乎前人的一次性劳动,后人得以永享安逸。对轻松地享用,自然削弱了古井的重要——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被人淡忘。在我那时学会的几个成语里,都是对井的不敬——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的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由此受到牵连。

只有与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都翠绿与润泽,有一缕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地漾开;夏日里干渴地黄蜂与蜾蠃会结伴而来,伏在井沿凹下的水渍里。没有人去追问古井的**,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联想纷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大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区分新井与古井的差别是轻易的。新井内被砌起的石条全部崭新和锐利,白生生的茬口流露着火气,动荡的木桶不小心被磕碰,绳索被磨砺,马上露出伤痕。新井的水不时涌动着,水色浑浊,携带着土腥味。

掘井人需要有足够的耐性等待清澈,每日汲出大量的水用于浇灌,期望浑去清来。不须太久,新井躁动的情绪被净化如一面不动的镜子,风吹不到,皱纹不生。井水的清冽、甘甜,传出后,来来往往的人就多了起来。

时间慢慢地流过,井水总停留在一个水平面,从未见少。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记得小学老师把这八个字赋予了一个伟大的思想。我脑子一闪而过的,是老师那几眼黑洞洞的水井,这无疑是最感性与具体的。我甚至想,一些用语,如果乐于迎合思想与主义,对于涉世不深的少年,领会也许失之千里。

完全可以用身旁的、日常的材料,大大缩短领会的长度——漫无边际地撕扯,只能让人无奈。至少,你感到诚惶诚恐。一切认识都毋须安排,要刻在头脑里剜却不去的,只能靠自己在岁月行走中获得的某些机缘。

它自然而然地进入,比灌输的更不易风化。

时日在井底下流失。当年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一些黎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着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下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

这样的井,是苍天忧伤的眼神,水汪汪地穿透一切天机世相。水与水是不可相比的,波来波往、潮起潮落,流动的水是时间的一种表征,印证着时间的旅程。井水恰恰相反,一汪地静止索默,涵养着安宁,让人觉察不出它的意图。

这也是古井难以枯竭也不溢涨的缘由,让人体验出静止的微妙——掘井之前,这口井的命数如何,是无从意料的,只能掘下去,这口井的个性才会显露。井和主人,只能靠机缘产生联系,那种掘井不成反而掘出了兵马俑的失败例子,只能归结为人与井没有缘分。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江湖术士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一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

对于地下的奥秘,人所知之甚少,井下结构令人一筹莫展。动土之前据说要焚香敬拜的,这些对虔诚的人,重视这一道心灵的手续。揭破与水一层之隔的土皮,生命就汩汩而出了。

泉眼的太旺与不足都是祸害,过程显然被浪费了。对于目的性很强的人来说,有价值与否要结果。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须果断地填埋。

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地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对一眼井的要求,古人今人不会存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当时更多地作用于味觉,守一眼井,过一辈子。时光就是在变化中展开的,对于流逝不已中存在的一眼简陋的井,成了今日审美的良好向导。

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地超过了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想起了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系浑圆的井口,笔直的井如同直入云天的树干,井和树在不同的两极里素来来默不出声,如果不是雨点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枝叶,安静是它的共同的语言。

干枯的井会令人想起干枯的树——干,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枯井的命运比枯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

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城市里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迹,人们只须两个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函喷涌而出,不必弯腰揽绠作辛苦状,一种姿态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挑,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些许空隙,也登上了旅程。

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人遗弃的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

不需特地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的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与华滋,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了体内,纵使后来远走高飞,异域的风云蓄意介入并想取代昔日的痕迹,还真难成功。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吧。不变的古井和多变的世相,不变意示着被封存、浓缩,在大寂寞中延伸、传递,使藏在幽深中的内容更值得寻绎。

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只能这么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汲绠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一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的了。

16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不谙世事( )残骸( )悲怆( )沁入( )

17作者在少年代对于“深度”的感受缘于古井而非数字,你能否解释其中的奥妙?(2分)

18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对“人的本性”进行毫不留情地披露?(2分)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明理由。

19第⑤段有言“一切认识都毋须安排,要刻在头脑里剜却不去的,只能靠自己在岁月行走中获得的某些机缘。它自然而然地进入,比灌输的更不易风化。”,这段话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20第⑦段中,作者对那些未能如人所愿而后填埋的井持有怎样的态度?(要求阐明判断理由)

21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便捷,弯腰揽绠的辛劳姿态从此消失了。其实,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不仅是这些!那么,消失的还有什么呢?(2分)

22人类的迁移,高楼的林立,种种原因使得古井被弃置在人类活动的视野之外,何以作者认定这口口古井依然是那“水汪汪的眼”?

23如文中所言:“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我们的生命中有多少这种无法面对的必然啊!请用一组排比句加以表达。

24文章结尾写道:“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的了。”前文也有类似的表述:

“时光就是在变化中展开的,对于流逝不已中存在的一眼简陋的井,成了今日审美的良好向导。”在这里,作者赋予普通的井以美学的思考。请你****的日常生活,从看似平凡无奇的生活发现并感悟到这种美的存在。

要求使用独具个性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作文(65分)

25①文题:穿过冬天的我们 ②享受___补全题目)

记得有这样一段话:

人的生存,犹如树,讲究一种状态。

这棵树生在山中,或者是一些树呢,还是一些缠人的藤蔓;如果是树,是一些高大的,还是一些矮小的;是一些笔直的,还是一些弯曲的;自己毗邻了些什么,林林总总也都是状态。

请以“生存状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一、从上面3个内容中任选取其一成文,字数不少于700个。

九年级模拟考试试卷

数学试卷。注意 共八大题,计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新闻,我国在渤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2亿吨的南堡大油田,1...

九年级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2012年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语文 一 试题分析。本套试题为一卷制,共四个大题。第一大题为积累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考查学生语音 字词及古诗文掌握情况,第二类题法较灵活,让学生在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又注重了学生基本功的考查,同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第二...

九年级上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一 基础 24分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酒困路长惟欲睡苏轼 浣溪沙 1分 2 苏轼的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2分 3 诚宜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 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