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发布 2021-12-24 00:55:28 阅读 9964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2011.6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小岩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发现:当他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前4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如果将蜡烛再远离凸透镜10cm,能成倒立填“放大”或“缩小”)实像。

2、在地球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一般取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同一物体,如果都在海平面上测量,在赤道附近和两极它的重力不同,在填“赤道附近”或“两极”)重力较大。

3、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灌有水(水中无气泡)且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的两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并做出标记,如图1所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在做标记时用到的物理知识是 。

4、把长10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吹气,如图2所示,你看到的现象是。

原因是。5、如图3(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3(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状态。

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6.如图4所示,物重g=100n,拉力f=40n,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了2m,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 j,拉力做的功为 j。

7.在山区常见到如图5所示的盘山公路。 修建盘山公路是利用我们学过的一种简单机械的原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汽车在上坡时能够。

8、如图6所示,在开门的时候,用手在a处推比在b处推省力,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在将门推开的过程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9.重为525n的人躺在死海的水面上悠闲地阅读,她受到海水的浮力是 n。浸入海水中的体积是 m3。(g取10n/kg,海水密度为1.05×103kg/m3)

10、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请你将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比较,写出它们的一种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如图7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abcd.③.

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

c、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

d、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木块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3.据报道,一位普通农民发明了塑料袋小提手,如图8所示,能防止双手被较重的塑料袋勒得发痛。使用这种小提手塑料袋能。

a.减小对手的压强 b.减小对手的压力。

c.增大对手的压强 d.增大对手的压力。

4、下列机械中,能省功的机械是。

a.扳手 b.天平 c.剪刀 d.以上三个均不省功。

5、如图9所示,老林用钓鱼杆钓到一条鱼。鱼还在水中时,感觉鱼很轻,刚把鱼从水中拉离水面就感觉鱼变“重”了,关于钓鱼过程的几种解释。正确的是。

a.鱼在水中时没有受到重力 b.鱼在水中时钓鱼竿是省力杠杆。

c.把鱼拉离水面的过程中,鱼受到的浮力减小。

d.把鱼拉离水面的过程中,鱼受到的重力增大。

6、潜水员潜入水中的深度有一定的限制,这与潜水员能承受的压强大小有关。若某位潜水员能承受水产生的最大压强为4.0×105pa水的密度为1.

0×103kg /m3(g取10n/kg),则该潜水员在水中能下潜的最大深度是。

a.4m b.40m c.400md.60m

7.如图10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工具是。

8.现代各家各户都会把新房装修一下,卫生间也要铺上光滑的地板砖,可是在洗澡时,地面很滑,容易滑倒。因此要铺上防滑垫,防滑垫上表面比较粗糙而下表面由很多的小皮碗组成,这些小皮碗的作用是。

a.美观好看。b.增大受力面积增大摩擦力。

c.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d. 利用大气压增大抓地的力。

9.在下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10、如图11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做功与所需时间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甲物体的功率p甲与乙物体的功率p乙的大小关系是。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无法确定。

11.辉县市某商场举行首届跑楼梯比赛,共有50多名选手参加。若要比较参赛者的功率大小,需测出的物理量是:

a.登楼所用的时间;

b.参赛者的体重,所登楼层的高度;

c.参赛者的体重,所登楼层的高度以及登楼所用的时间;

d.参赛者的体重,所登楼层的高度,登楼所用的时间以及参赛者通过的路程。

12、下列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大,做功越多b.机械效率越大,功率越大。

c.功率越大,做功越快d.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13..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14.小明用100n的力提起350n的一袋面粉,那么他可能使用了

a.一个定滑轮 b.一个动滑轮 c.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 d .一支杠杆。

15、一同学把掉在地面上的物理课本捡起放回桌面上。根据你对物理课本重力和课桌高度的估测,该同学捡起课本时手对书做的功约为

a.300j b.3jc.30jd.0.3j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

1.如图12所示,o点为杠杆的支点,画出力f的力臂,并用字母l表示。

2. 在下面图13的虚线框中画上适当的透镜。

3.“远征号”潜水艇在东海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到长江某基地,请在图14中画出潜水艇匀速上浮过程中所受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与**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10分,第3小题6分,共22分)

1. “在水中能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小明取了一个重为1n的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铝块浸没在水中时,示数为0.

63n。依据小明的实验可知铝块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且铝块所受的浮力大小为 n。接下来,他让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处在不同的深度,然后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小明的设计是想**。

2.小明同学利用图15所示器材,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做实验前,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2)如图15(甲)所示,在杠杆左边a处挂四个相同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同样钩码个。

3)如图15(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变小/不变),其原因是。

3.如图16,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3)若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所示实验。

五、综合运用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

1、仔细观察图17中小明和小芳的一段对话:

已知汽车车轮与水平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1500cm2,货物与车的总质量为6t.自行车车轮与水平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20cm2,骑车人质量为75kg,自行车质量为10kg.请你根据提供的数据通过计算判断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

(g取10n/kg)

2、如图18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细绳时的示数如图所示。(摩擦不计)

1)由图可知,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对细绳的拉力为多大?

2)若钩码3s内上升0.1m,则弹簧测力计拉力做功的功率。

为多大?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

3)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如何变化?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答案 2011.6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20 ; 缩小 2. 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两极。

3. 在墙上确定一系列等高点;连通器原理;

管内液面上升 ; a管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的缘故。

2023年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2015年下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一 选择题 30分 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 萤火虫b 发光的水母 c 点燃的蜡烛 d 月亮。2 下图中的游泳者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3 某同学在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观察到游码已在标尺的...

2023年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2013年秋季综合测试试题 二 八年级物理。一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3分 1 纳米技术是指纳米单位内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纳米 n m 是的单位 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m s 合 km h 2 停表是用来计时工具,若停表的示数图1所示,则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 min s 图1图23 图...

2023年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2012年秋季学期八年级物理第。一 二单元质量简测题。考试时间 12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2小题,24分 1 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a.6.2分米 b.6.20分米 c.62厘米 d.62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