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学效率关系的研究与实验。
—牡丹江市第六中学汇报材料。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的情况下,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转变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目标的亮点之一,这就需要教师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
因此,研究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的过程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自觉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有助于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转变教学效率
正文:一、实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教学效益涉及教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的效益标准,强调的是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
对课改的理念广大教师已能详熟于耳,在课堂教学中也在积极地实践。然而在课堂教学行为的体现中,我们都会发现,教师有的行为还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
显然,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或低效的。
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多数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教教材”,教师、教材依然处于中心位置。
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
滞后性教学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已远远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离教师较远的学生,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
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滥用**行为:以**代文本,无效信息的搜集和利用,侵蚀有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本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在研究中改进教学行为(主要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研究中能形成新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形成值得推广的科研成果。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的研究”是牡丹江市第六中学于2023年申请,经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批准,同意立项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根据素质要与的要求,以及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断反思并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出发,把教育导向追求到人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树立“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教学行为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客观的外显得活动方式。教师的知识、观念、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的。因此,本课题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据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
1、 情意原理: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 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 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 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三、实验研究内容、方法及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在教材、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要灵活。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做好组织、引导、参与工作。
教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心得笔记、教案、集体备课记录、课改研讨课、**)材料等要及时整理,从中发现问题。
一)、研究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整体地体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贴近“实际”,教学目标应从每个班级、每堂课的内容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制订目标。
1、“教”的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教材处理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教师不是“教教材”,强调的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所以,“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教师不能仅仅就本论本地将文本知识原样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必须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
“处理”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走进教材,走出教材”。
教学重点突破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正确地把握重点、难点,运用各种组织形式突破重难点,在引导、迁移、练习、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预设与生成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引导教师预设性生成、实时性生成、反思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地开发和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应用适切行为有效性的研究。不同年龄特点下,不同教学内容下**应用有效性的策略及课堂教学**应用方式选择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评价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多向的开放式评价,教师与学生是互为评价的客体和主体。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评判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情意。在评价的标准上,是开放的、多元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在评价策略上,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以启发、诱导为辅。
教学环境创设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动互补”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分类指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分层分类指导。
2、“学”的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1)学习方式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倡导自主**、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想’、‘做’、‘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创设“学”的氛围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要创设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情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研究方法。
1、案例法。
教师通过撰写案例,及时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取其精华的同时,通过教师之间案例的交流,为后一阶段准备有效的素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更新自我。其基本流程为:原行为(自我设计——实施教学——自我反思——合作研讨)——新行为(再次设计——合作研讨)——新行为(实施教学——共同研讨——自我总结)。
2、集体备课及课题研讨听评课活动。
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在此基础上,一部分课的教学先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然后备课组集体评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最后,执教教师写课后记与心得体会,感悟每一步教学的历程,实现自身教学的预设转变。
通过集体备课及听评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发现自身教学中的“盲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现教学行为最优化。
3、教研沙龙。
不定期的召开教研沙龙,营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和谐合作。对部分集中体现的理论或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形成共识,促进教研。
4、网上论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教师通过在网上发表言论,广泛范围的听取各教育工作者的建议,整合他人的新理念,促进自身的教研素质。同时,通过他人的信息回馈,可以验证自身理论或观点的可行性,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三)研究过程。
1、课题实验中的共性问题与对策:
许多教师叫累,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己造成的,即教师的很多劳动是低效的。有些教师备课、讲课、辅导学生以及批改作业时间都比别人多,而教学的成效却不比别人高,主要原因是低效环节占用时间过多,诸如无效的讲解、机械重复的练习、无**意义的问题以及过度的发散等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如果想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就要控制教学投入及时间成本,避免无效劳动,节约与增效并重,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1)节约时间性成本。教学时间消耗与问题设计难度呈正相关。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这样的问题能够减少教学消耗,增强课堂实效性。
在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即“最近发展区”。学习应该是“跳一跳,摘桃子”,不是伸手可得;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最具**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的**欲望,问题太易或太难都会造成教学失效,既耗时又费力。
此外,发散类和探索类问题在课堂上往往也耗时较多,因此,发散类问题同样要注意难度的把握,发散而不随意,要避免因过度的发散导致有效时间的流失。
2)节约过程性成本。紧凑有序的阶梯式情境能够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阶梯式**情境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并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高学生的**能力。
**情境的切入点既要照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要充分考虑是否适合学生进行**,让层递结构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少走弯路。
六中文明校园创建汇报材料
奏响文明交响曲创建文明新校园。衡东县第六中学创建文明校园专题事迹材料。文明是修养,文明是智慧,文明是一种境界,多年以来,我们学校高度注重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尤其是2019年上半年,学校以创建市级文明校园为契机,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展开形式多样的文明专题活动,大力...
课题研究汇报材料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课题研究汇报材料。合肥市永和学校张诗才。各位领导 专家 你们好!我是永和学校有效研修课题研究组的负责人张诗才,学校办公室主任。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已有半年多时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密切帮助下,在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因为,课题研究工作对我们...
课题汇报材料
构建中职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办学模式的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 建设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中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