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感悟

发布 2021-10-19 18:44:28 阅读 7601

我的读书感悟。

最近读了余秋雨的新作,感悟颇多,这里和大家分享下。

第一,我从中感觉到,要学会表述灵魂、挖掘灵魂,然后更好地与世界沟通、对话。更深刻的还会进入另一层次,视写文章为思考者的起点。

臂如当你努力想写或者想说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才感到痛快,感到满意时候,这就表明你已经开始进入思考层面了,你要创造这个世界上未曾有过的思想火花,你要点燃它。久而久之,当你有更多的知识之后,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思考者。

为了思考,你就需要有更多的素材作为你思考的原料。于是,你就成为了一个观察者。一个思考者必然是观察者。

第二个感悟是:文学作品,往往需要重读,反复地阅读。

重读与初读的区别,在于“第二次阅读……是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本文的”。初读时,读者犹如坐着马车的旅游者,从游移的视点去观察作品。重读是在了解结局之后再来看作品的开头和故事的发展过程,作品中具体的细节会因为被置放于总体之中而显示出不同的意义。

叔本华曾说过:“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情,因此所得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叔本华所说的不特指文学,但他符合文学阅读的实际。

初读一部作品时更容易为作品(指叙事作品)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沉浸在作品的艺术世界之中,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这种沉浸感是文学鉴赏所需要的。但如果与作品之间“心理距离”过近,则又会表现为不自觉地把艺术与生活相混淆,其结果是,从表面上看是与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但实际上则是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愉快的艺术鉴赏可能变成一种痛苦的“自伤身世”了。

正因为如此,文学鉴赏就需要处理好“距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要能够“入乎其内”,另一方面又要能够“出乎其外”,意识到自己是在读**,否则就成为鲁迅所批评的“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结果是“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而反复阅读之后则容易做到既能“入乎其内”而又能“出乎其外”,以鉴赏的态度对待作品。初读一部作品时,往往因急切地“跟踪”故事的进展和关注人物的命运而难于留意作品的其他内容,更难以注意并把握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技术巧等形式上的特色。

从鉴赏的眼光看文学作品,书中故事情节的价值是有限的。朱光潜曾说道:“第一流**中的故事大半只是象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中的诗。读**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象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由于初读易受情节的吸引而忽视作品中的其他内容和形式特色,而重读则往往能够注意到作品的诗意内涵,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重读才是在欣赏文学作品。

“读书不能一看便晓,且再看,再反复看”,袁枚《随显诗话》中录有“书为重读多折角,诗因待酌暂存双”的诗句。

综上所述,我觉得读读写写就是和世界对话、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灵魂的表述方式,也是灵魂的挖掘方式;读写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比较有意识的思考者和观察者。

谈谈我的阅读感悟

阅读过程中,假使遇到自己已经知道的 不感兴趣的或者没有帮助的内容,可以只阅读首尾,或者采用略读 跳读等方法处理。总之,阅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找到与全书主习题亲密相关的篇章,领会书中的逻辑与思想,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而前面说的了解作者 阅读目录,都是为了到达这个目的。如何做笔记。现在的阅读类app,笔记功...

阅读的感悟

在闲适的傍晚,静静的读一本书,伴着夕阳的余晖渐渐走进另一个世界。那是书的世界 有山有水,有嫣红的花瓣和金黄的花蕊,有悠悠的白云和振翅高飞的苍鹰,有一望无际的麦田,但也有干涸的沙漠和贫瘠的土地。衣不蔽体的穷苦人喝着稀汤,声声哀恸的哭号化为坚强的力量。泪水中浮现出美丽的微笑,天使的光芒照亮所有阴暗的角落...

阅读的感悟

作者 雨春 灵动的智慧,意味隽永的文字,往往能启迪人的心扉 富有哲理的文章,可以触动心底的柔软之弦 日月星河,高山流水的美景散文,则可以熏冶人的情操 气质,开阔人的视野。这是我多年对阅读的感悟和理解。在这躁动的浮世,红尘滚滚,能独处一隅,凝神静气地读一会书,确是人生一大乐趣,有一杯茗茶相伴,与清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