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品味经典。
每次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都收获颇多,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第1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名师荟萃:郑毓信教授用哲学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直击课改中的误区,提醒一线教师不能随波逐流;刘德武老师的练习课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令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强震球老师的课聚焦圆的本质与核心,学生三次画圆,自然而丰富地认识圆;贲友林老师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不演戏不试课,求真求实;徐长青老师幽默、智慧,让学生从“眼动学习”变成“脑动学习”,不但教给学生看得见的知识,还教给学生看不见的知识;张齐华老师的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独特的设计,精湛的语言,深厚的功底,轻松的课堂令人折服。
特别是名师的一些经典的做法和富有哲理性的语录让我们很受启发。
经典语录一:选择会给人带来快乐。
本次活动的第一节展示课是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有余数的练习》。刘老师是小学数学教学界的泰斗,虽然满头白发,但他的数学课散发出年轻、活力的气息。刘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利用菜单式连接,分为青蛙跳水、抢桃子、数珠子、刨根问底、划船过河五个版块,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将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这样的设计开始我还没发现它的作用有多大。课后刘老师介绍他的设计思路后,才发现这样一种做法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一个小小技巧就让学生学的那么带劲。刘老师就练习课的教学还说到,练习课的内容简单,但形式不能简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如果一题题的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厌烦,效果不一定理想。
采用菜单式选择,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因为选择会给人带来快乐,学生不会累,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就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学生没少做一道题,还一个个做的有自滋有味。
当然除了形式上的处理,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老师别出用心,每题都有每题的价值和代表性。在刘老师的课上,他强调联系各种数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会顺向思考更要会逆向思考,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反思。最后刘老师的一句话,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大,有句广告语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刘老师说:“我们教师不生产知识、不生产智慧,我们只是学生们知识、智慧的传播者。”
经典语录二:设计要有创意和情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老师们最期待的张齐华老师执教了《确定位置》一课,他独特的设计,精湛的语言,深厚的功底,轻松的课堂令人折服,真不愧为“数学王子”。纵观整个课堂,他用一张儿子的班级集体照引出《用数对确定位置》,张老师的儿子在第4列第2个,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找出了一个又一个张老师的儿子,而张老师的回答也是极有趣味,最后一句张老师以“我可没有这么多儿子,是我没有说清楚还是你们没有找出来?”制造了一个小高潮,让学生指出他的“表达不清”,由学生口中说出来的更有价值和意义。
然后张老师以挑战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所表示的数对,从而明确数对的一一对应性质,最高潮处莫在于让学生用一个数对口令命令全班学生起立了,学生的想法各异,随着(4,x), x,4) 的出现,最后当(x,x)、(x,y),这一形式从学生口中说出,全场气氛达到最高潮!
张老师这节课,他花了很多时间让孩子自己创造方法去表示,从中我更是看到张老师仔细观察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最后共同质疑、交流,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感受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孩子自己在创造方法的过程的感受,是在他们自主学习参与的过程中生成的。整节课孩子的笑声、掌声、质疑声声声不断,就连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不断发出会心的笑声,让人陶醉,我想这就是活力课堂的魅力所在。
经典语录三:教给学生思想比什么都重要。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一课先让孩子体验烙两张饼的经验,让孩子的两只小手当作饼,手心手背分别为饼的正反面;同桌合作一人小手当饼,另一人小手当锅。伴随着有趣、滑稽的配音“锅来了”,“饼来了”,正面“刺啦”3分钟熟了,反面“刺啦”3分钟熟了,孩子们有趣、认真地体验着两张饼的烙法。接下来老师不是马上抛出3张饼给孩子,而是问孩子:
利用两张饼的烙法这个经验,你还能知道烙几张饼的时间。孩子们马上得出新的经验:4张饼、6张饼、8张饼……而这些经验都告诉孩子,要想节省时间,锅里就不要有空余的位置。
于是孩子们对于3张饼的烙法,基于上面的这些经验,也能迎刃而解。根据3张饼烙法的经验,又可以去解决烙5张饼、6张饼、7张饼……孩子们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经验的提升上,不断获取新的经验,迎接新的挑战。掌握了优化和统筹的思想。
徐老师这节课是对“寓教于乐”的最好体现,听他的课就像在欣赏一个幽默的小品一样,在“刺啦”的烙饼声中,享受着生活经验和数学思想的完美结合。另外徐老师的好多做法让我收益非浅,如“慢举手30秒,你的回答更精彩”关注班上不同类型的学生,改变那些人云亦云,不深入思考的学生。学生读题后把题目隐藏,让学生复述题目,这一招使得学生措手不及,从而让学生明白读题要从眼动到脑动,在第二遍读题时,学生格外珍惜,边举手、口里还不停的读着, 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
经典语录四: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
生本老师贲友林执教了《乘法分配律》一课,一张研究学习单,一支粉笔,借助投影就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上展示课,这种底气,这份从容,让人佩服。整节课,贲老师只是做引导和总结,学生充当本节课的主角。学生讲解、分析、总结。
然后找另一个学生做补充,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展示想法、补充。贲老师只是静静地在旁边“聆听花开的声音”,在关键处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学生就在这种自主学习,互相补充中完成了知识的习得。
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贲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据他说第二天还要赶回南京上一节展示课,但上什么内容还没定,要等晚上回去才备课。
贲老师这种不演戏不试课,求真求实的教学状态的确让人发自内心的佩服。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这是生本课堂的最好展示,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也将成为我们追求个努力的方向。
纵观本次活动,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教学风格,但通过本次活动我深深体会到名师,之所以成名,不仅智商高,情商更高。每位名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严肃古板,而是贴近生活,善于揣摩儿童心理,分析孩子的年龄特点,寻找孩子的兴奋点,不断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情绪高昂,时而专心倾听,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哈哈大笑,在幽默风趣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走近名师,感受了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名师们精心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赞叹。他们的课堂展示着中国课堂应追寻的模式,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职业追求的方向。
走近名师感悟经典
名师课堂带给我的思考。听,语文的美滴落泉池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 如梦令 我们在等你看,教育的诗意绽放在春花里稼轩屋前正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 高山流水 我们在等你 伴随着这优美的文字,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拉开了帷幕。课堂上一个个名师的精彩讲授,报...
走近名师,感悟经典
走近名师,感悟经典。作者 梁天英。新课程 上旬 2018年第10期。摘要 说到教师成长,许多人都会提到走近名师。在大多数的教育培训中,走近名师也是必设的环节 在近年来的教育图书中,走近名师也是热门选题。确实,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近距离接触名师,观摩他们的教学,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受他们的个人魅...
走进名师师德征文
走进名师,感悟师德。摘要 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持之以恒,不断反思,他们的成功成名都告诉我们 爱是永恒的职业道德。关键词 名师楷模师德热爱职业道德 近日,学校组织了政治学习,读了 阜阳名师风采 这本书,书中的孙明西 吕振中 王燕 申克才 杨士武 这一串闪光的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