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诗歌意象研究

发布 2021-08-21 23:19:28 阅读 4676

作者:温文华。

**:《牡丹》2024年第11期。

本文以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为研究文本,结合郑敏诗歌理论,研究其意象艺术,从诗歌意象主题和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两方面展开探索。研读可知,诗歌意象主题主要有表现自然、刻画生命和书写死亡三类。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下,诗歌意象具有生活化和哲思化的特点。

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郑诗更具审美价值。

郑敏曾经说过:“40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时,我就常常在苦恼时听到召唤。”里尔克曾提醒青年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要避免肤浅和感情的倾泻,要学会静观、体悟,让意象自然呈现,这样才能贴近事物的本质,诗中的感情才能经过自省和收敛,才不至于泛濫”。

郑敏也曾评价里尔克,认为他在写诗过程中能够将诗歌的**美转化为雕塑美,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就好比罗丹从硬石中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塑像。在这方面,郑敏深受里尔克影响,从她的诗歌中,人们可以看见一种深沉的、内敛的里尔克式的雕塑结晶美,这种美是通过融合诗人生命体验的具体可感的意象表现出来的。袁可嘉也曾在《九叶集》的序中提及,“‘雕像’一词是理解郑敏诗作的一个关键字眼。

她注意追求雕塑或油画的效果: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想象的图景”。因此,从意象这一角度切入,研究“有什么意象”“怎么样的意象”,深入了解有关郑敏诗歌的意象问题,对理解、研究郑敏诗歌是有较大帮助的。

由《创作与艺术转换——关于我的创作历程》可知,郑敏始终认为艺术转换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实践现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转换。从2024年到2024年,郑敏初步寻找到一种艺术途径——“庞德式的浓缩和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无意识的意象混合”。2024年后,基于之前的不断探索,她终于找到一条适应时代和符合自己的艺术转换道路,即意象,并渐趋成熟。

《郑敏文集·诗歌卷(下)》所载的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收录《心中的声音》《幽香的话》和《诗人与死》三卷,共24首诗歌和1篇十九首组诗。在这25首诗歌中,创作年份在2024年以后的多达15首。因此,本文将以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为文本,结合郑敏诗歌理论,研究其意象艺术,试图从郑敏诗歌意象主题和郑敏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两方面展开探索。

诗歌意象语言研究

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诗歌意象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事实上,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寻找客观事物作为意象 建构意象语言 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与以往从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角度对诗歌意象进行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以诗歌意象的载体 语言,即诗歌意象语言为...

对海子诗歌意象研究

指导师潘枫。组长林青青。成员卓思思王燕妮谷欣欣张晓芝李霞蔚姚雯雯叶一婵。摘要 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已经作为一道主观题形式出现,由此可见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对高考应试极为有利。因此我们小组想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来提高我们对诗歌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主观分析的能力。我们重点抓住海子诗歌中的 麦地 ...

李白的诗歌意象研究

作者 张丹。青年文学家 2018年第29期。摘要 意象,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笔者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意象是诗人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其情感和思维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