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诗歌鉴赏复习。
一、思乡怀人(8首)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答: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叫诗人产生思乡之情。
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结构:对仗工整。
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字“入”字赋予“海日”和“江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交替。
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整齐美观,有**美。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5.(理解)本诗是如何把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的?
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深韵。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2、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这首诗通过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
参考:不明写月光,用“地白”二字写月光照射庭院的凄美意境,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
参考:这“桂花”可能既指庭中桂花,也指月中桂树。这就暗写诗人望月,使诗的意境更悠远,更耐人寻味。“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4、第二句中的“冷”表现了诗人的何种心境?
参考:表达了诗人客游他乡的孤寂、怅然的情怀。从表面上看,“冷”写的是秋露之“冷”,实际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5、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
参考: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3、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
三、第四联。(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4)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1)枯藤、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一副什么图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游子思乡图。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思乡心境。
5、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3)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5)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6)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答: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
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6、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分析: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描写清秋月夜寂寞凄清的景色,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2)、“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答:“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3)、“月如钩”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4)、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答:一语双关,表面是锁住清秋,实际是锁住人。表达了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5)、这首词上阕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词的上阕通过对“月如钩”“梧桐”“深院”等景物描写了一幅寂寞清秋的夜景。从而烘托了作者孤寂愁苦的心态。
6)、“离愁”是抽象的,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说说它好在**?)
答: “离愁”不是暂别故乡,而是亡国之愁。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离愁比作有形的丝线,把抽象的情绪化为具体实物,形象的写出了“离愁”的纷繁难解,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切实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7、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分别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答:上阕写月下饮酒,词人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词人由感伤离别而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出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中考诗歌复习教案
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复习,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与步骤。2 学会灵活运用赏析的方法解读每一首诗词。3 积累诗词的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4 熟悉中考考题,积累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引导共同合作 归纳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积累方...
中考诗歌赏析专项复习
中考考点 一 能正确理解诗词内容及思想感情 1 熟悉作品有关的背景和作者情感。2 了解基本的诗词常识,领会作者的情感 态度。3 体会诗词的意境 二 能初步品析诗词的语言 1 能划分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2 能从遣词造句 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 推敲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语。3 从作家的语言风格 写作技巧中鉴赏...
中考复习 古诗歌赏析
初见嵩山。初见嵩山 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用曲折的笔墨描写嵩山的独特景物,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借嵩山来慰藉情怀的思想感情。作品译文。我多年来奔走风尘,被困在尘世的疲惫中,庆幸有青山使我的情怀得到开豁,感到愉悦。临近日暮时分,萧瑟的北风将飘零的雨吹走,几座高峻挺拔的山峰才从云中隐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