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广东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发布 2021-05-17 11:48:28 阅读 6257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2023年6月13日。

今天是阅卷报到,天气热得很,8:30走进阅卷点(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进了教学大楼,兜了一圈找到作文17组的开会地点,已是汗流浃背。因为第一次参加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心里稍微有点兴奋,加上此前兜的一圈,又感觉有一丝烦躁,想想不能用这种心态去评阅考生的作文,这才慢慢平静下来。

报到时,领到了试卷和参***,另有11份作文样卷,样卷上并没有显示出专家的打分,为了验证自己的评分与专家们评分的切合度,我用自己平时批阅作文的平均速度给这11份作文各打了一个分数。

上午的培训会议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华南师大文学院柯汉琳教授讲话,他着重强调了阅卷的责任心,对往年阅卷过程中极个别不负责任的阅卷老师提出了批评,为此还引网上对高考阅卷的某些批评意见来引起大家的重视。接下来是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的作文阅卷培训,她再次强调了阅卷的责任心,并借用作文试题中的话说:“作文阅卷要保质保量,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这个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她指出,阅卷老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既是对考生十几年辛勤学习的负责,也体现了作为老师的职业道德。为了降低评分的误差,提高作文阅卷的质量,每位批阅作文的老师首先要通过正式阅卷前的试评和测试,为10篇作文打分,至少要有7篇作文与专家的误差不能超过规定的误差范围(6分之内)才算测试合格;此外,进入正式阅卷后,每位老师每天都要接受两至三次的随机抽测,超过三次不合格,需要进行再培训方可继续阅卷。听了这些话,不由得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上午培训的重头戏是陈教授对今年高考作文的精彩分析。她从对“常识”的理解与把握、对题干和提示语的理解与把握、对作文要求的理解与把握、对评分标准的理解与补充以及对11份样卷的分析与打分等五个方面作了指导。

陈教授的分析和点评全面透彻,切中要点,逻辑严谨,对11篇样卷的打分客观合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她对11篇样卷的点评和打分过程中,场上不时传来老师们的惊呼声,我听出来这些老师们对一些文章的打分不是十分理解,尤其是对几篇打分较高的文章,可能还是觉得打高了吧。我心里庆幸,自己的打分与陈教授的打分比较接近,甚至认为第。

一、二篇文章还可以再高些。又想起广州市教研室唐吉民老师说过的话,有些老师一进阅卷场,他面前的语文试卷有效分已经变成135分甚至更低了。这样下去,我们语文的分数很难上130甚至120分也就不奇怪了。

我也和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我曾开玩笑地说,作文分数不是自己荷包里的钱,只要不是无原则,是不应该那么“吝啬”的。

下午培训结束,马上分组进入评卷现场进行试评。首先弹出的10篇文章就是陈教授点评的其中10篇,小组长解释说是让大家进一步熟悉评分标准,强化样卷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不过,老师们很快就按捺不住,开始进入测试环节了。

我和同组增城中学的黄蔼北老师一边看文章一边讨论,谨慎地给每篇文章打分,首先跳出的测试卷是一篇题为《与常识同行》的文章,我们商量,文章内容符合题意,结构完整,字迹非常漂亮,于是不约而同地打了50分,接着又打完了剩下的几篇。结果一上传,我们俩都没有通过测试。仔细比对专家的打分,发现我们的打分相对偏高。

比如上面说到的那篇《与常识同行》,我们打了50分,而专家们的打分是43分,相差7分。再认真分析一下,发现文章对“常识”的理解不是很准确,而且模式化作文痕迹明显,联想起样卷中按照议**模式化训练出的作文得分,也只在45分上下,我们的打分确实是高了些。这也给我们的平时作文教学提了个醒,许多老师认为训练模式化作文好歹可以得上个42-45分,看似“保险”,实际上失去的是争高分的机会。

再认真地对照一下陈教授培训的内容及样卷打分,我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测试。

2023年6月14日。

今天上午进入正式评卷阶段。

昨天有部分老师没有通过试评测试,在组长的二次培训及老师们的努力下,大约在9:00的时候,组长宣布所有的老师都通过了试评测试,这时,我已经差不多评完一包(30份)了。

我在批阅第一包作文时就遇到了考验,这一包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这些文章或内容与“常识”风马牛不相及,或套作宿构的痕迹明显,还有的写不到。最离谱的有3篇:一篇是照抄现代文阅读必考的文章《自由和科学》,大概有;一篇在中间部分照抄现代文阅读选考的文章《耕作的诗人》,如果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发现;还有一篇只写了一个题目“常识”。

印象中,还没有改到10篇,我就已经打了5篇不及格,其中有3篇(上面提到的3篇)在10分以下。评完一包,我去组长机上查看我评卷的各项数据,发现均分只35分多一点,而标准差也超过了10。由于担心自己的打分过严,于是认真对照评分标准和样卷,把先前评过的一包作文一篇篇地再过一遍,遇到自己拿不准的文章,又和组长交流了意见,直到确信没有冤枉考生,这才进入第二包的批阅。

到11:30上午评卷结束,我还只评了不到80份作文。

下午2:00,刚打开一包作文评了第一篇,就跳出了“经考核,您本包考核成绩合格,请再接再厉!”的字样,这才想起培训时陈教授说过的每天测试,所幸自己的态度认真负责,标准把握得较好。

改了几包之后,再查看自己的评卷数据,发现平均分已经接近了39分,而标准差也降到了不到9。不过,与同组的老师们相比,均分还是相对低了些,标准差也高了些。第一天正式评卷结束的时候,我只完成了187份,工作量在同组20人中,只排在第9位,最高的已经评了近250份。

我算了一下,广东今年有64万4千多考生,每篇作文按两评算,参加作文阅卷的老师是850人,如果8天完成任务,每人每天大约需要批阅250份,我的速度还是慢了些。

2023年6月15日。

今天上午从昨天没有评完的一包开始批阅。由于对评分标准更加熟悉了,所以评卷的速度也不断加快。

然而,不久就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随机测试的压力以及平均分和标准差的约束,老师们出现了打“保险分”的现象。中途休息的时候,我经过组长的机子,瞄了一下自己的数据,发现工作量还是排在20个人的中间,而标准差只有5点多(理想的标准差在6-7),同组中标准差最低的只有3点多,对此,各小组长都及时作了提示。

上午阅卷结束,我评了140份,按照这个速度,我今天应该能够完成250份,一天的工作量实际是6个小时,我的平均速度约为每份90秒;我打的平均分约40.5,比整个题组的平均分高了接近1分,标准差为7.4,在同组中排第三。

下午评到一包较好的作文,看来这一批考生整体上有较为丰厚的阅读底蕴,平时作文训练得法,卷面也非常干净(昨天批到的第一包作文,卷面非常糟糕)。忽然想起,参加阅卷之前,我曾和一同来的袁谋俊老师说笑,在江苏评卷的时候,评出一篇满分作文,并得到确认,评卷老师可以得到100元的奖励,不管广东有没有这个政策,我一定争取评出一篇满分作文,也算不虚此行。他笑我,你有这个心,还得考生有这个水平。

想到这里,我对这一包作文看得格外仔细。但是,一包差不多评完了,一类卷倒是有几篇,只是与我想象中的满分还有较大的距离。然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下午评卷临近结束的时候,一篇优秀作文跃入我的眼帘,这个考生紧扣“常识”,以“无甚高论,只是常识”为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题好一半文,此言不虚啊!)文章开头引用了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的新书《常识》封面上的一段话:“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其思考问题的高度非一般考生可比,文章的观点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接下来两段列举三鹿集团的倒下和某些房地产商的罔顾居民权益两个典型事例,并引用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名言“天赋人权”,分析当今部分企业和**“常识”缺失的现状。

第四段分别列举文化、环保、体育、社会公德等领域的“常识”缺失现状。文章剖析由点到面,入木三分,表现了对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笔锋犀利,语言富有张力。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第。

三、四段结尾以相同句式收束,颇见匠心。只是美中不足,有两处笔误。我想给这篇文章打60分,但组长先前有言,打60分必须逐级上报,于是请组长过来帮忙把关。

他反复地看了几遍,还是建议打58分。也许组长是认为有那两处笔误吧?这样想着,于是在“表达”项扣了1分,打了59分。

按规定,这样的文章是要经过大组复核的。结束前,我又找了组长,阐明了自己的意见,争取打60分,他表示,明天请示大组再作定论。

晚上回来,我把这篇文章的情况简单地向我的老师韩志柏先生说了一下,他认为,名家也会犯类似的小错误,更何况考生的时间仓促呢?如果是文采问题,那更无妨,因为“文采是个低端概念”(周泽雄先生语),一定要为它争取满分。

2023年6月16日。

今天上机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昨天那篇文章,再认真地看了一遍,还是决定先打60分提交上去,如果复评不能打60分,也可以理解,毕竟真正的满分作文还是最好不要有给人挑剔的地方。

上午改卷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作文材料的运用方面。

关于作文材料,我在平时的训练中曾着重向学生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词:一是积累,二是个性化,三是多角度转换(即一材用于多主题、多话题)。多积累是基础,个性化是筛选归纳,多角度转换是应用训练。

一言以蔽之,在积累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并理解深透的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训练是解决作文材料匮乏的好方法。

积累材料首先要注意准确性。考生不一定要把这个材料的具体细节都记住,但是有关材料的要素,如时代(间),地点(国家),人物,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等一定要记得准确无误,以免出现“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今天的阅卷中就遇到了不少此类的笑话,如,有考生写“就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里·波特’一样,一千个人也会对‘常识’有一千种判断”,如果说这个考生的语言机智还能够让阅卷老师会心一笑的话,那下面的考生就让老师笑不出来了,如,有考生写“班固在山上被野草划破了手,于是根据这个常识发明了锯子”,有考生写“司马迁看到小朋友掉进缸里,于是利用自己了解的常识,急中生智,用石头打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有学生写“为了读书,岳母可以三迁”,还有考生写“众所周知,美国**布什的妻子赖斯原先想做一个**家,但是她打破常识,最终走上了从政的道路”,甚至有考生写道,“众所周知,***推翻孙中山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如此等等,令人叹息。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作者 刘佳杰。广东教育 高中 2013年第07期。作为一名高三一线教师,笔者有幸参与2013年广东卷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众所周知,作文阅卷工作最辛苦 责任重大,全省有近69万份作文,每份作文至少需要两评,1300多名阅卷教师中有600多名教师参与作文阅卷,共评卷八天,还加班一晚,可见作文阅卷工程量之...

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2 角度新颖 独特 一些考生选取的写作角度非常新颖。比如一位考生写道 整齐就好吗?这位作者是针对 歪歪斜斜 而言的,歪歪斜斜 是独立的个性与风格,正是因为这些具有独立个性与风格的个体,组合起来就成为整体的美 相反,整整齐齐毫无个性的个体,组合起来就显得单调 呆板,不能给人以整体的美感。就如同一个人,...

2023年高考作文北京卷阅卷手记

作者 冯志伟。作文与考试 高中版 2012年第25期。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 滑坡 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