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分析

发布 2021-05-07 12:40:28 阅读 8065

2023年语文高考考纲知识点说明。

总说。就语文《天津卷·考试说明》来看,2023年做了如下调整:

1.学科命题指导思想。

“稳步发展”

2023年,此处表示为“平稳过渡”,便有了去年考试的“顺畅”感。今年,说到“稳步发展”,强调了“发展”,但还是“稳”字当先,估计不会有超常格局的突变。

“三个有利于”

在表述上,将“有利于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第二位升至第一位,“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由第一位降到了第三位,“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位次不变。内里乾坤,不好妄测。但是,重视发挥考试服务新课改的正确导向作用,意图明显。

2.考试内容。

“组成考试内容”的“选修课程”进一步明确为“诗歌与散文、**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其中“**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是首次明确要求。

“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以不同的考查”系首次出现在该部分中。

应对策略:搜集去年相关高考试题集中训练。教师重在揣测命题思路,学生重在掌握答题技巧。

3.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题型“古文断句题”删去!

4.背诵默写篇目。

列入考试计划篇目35篇。必修部分古代散文11篇、诗歌16首,选修诗歌8首。杜甫《登岳阳楼》为最新列入作品。

5.典型题示例。

删去单纯“文学常识”考查题。

题为新入选试题。具体分析不再展开。

预计,今年语文高考依然会以稳为主,体现科目考查的平稳性和连续性。

分论。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这里主要是考查筛选信息与整合表达,信息筛选要全面,表达要准确、简练。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深化句、总结句等)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够比照材料辨别信息的正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中标志性的语句;紧扣文体结构特征的语句;表达思路感情脉络的语句;带有衔接特点的语句。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核心语句;主要线索;层层概括,综合归纳;隐含信息的运用。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分析事例引文;比较不同观点态度;借助注释和旁批等背景材料。

考试中常见的“题目类型”:

下面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⒈

……”句中的……所指的一项是:(⒈

从原文看,下面对……的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⒈

从上下文看,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⒈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⒉

下列对……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⒉

文章采用……而不用……,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⒉

下面对……原理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⒉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⒉

本文讲述的核心问题是:(⒉

下列陈述中,最能说明……特征的一项是:(⒉

下列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⒉

下列对……和……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⒉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⒉

二)阅读实用类文本

1.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b.筛选重复表达的信息。

c.合并相同问题多个方面的特征。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a.划分文章段落结构。

b.根据作者词语选择特点、修辞特点、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特色。

c.梳理文章要点,把握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a.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

b.分析这四类文章的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a.梳理中心观点和分述观点。

b.明确作者的直接态度。

c.明确文中人物的感情态度。

d.明确环境描写蕴含的态度和感情。

e.简明、全面的概括态度要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a.语言 b.结构 c.艺术手法 d.思想特色。

3.**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2)**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文学类文本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a.**。b.散文。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a.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120个文言实词。

b.要注重文言实词的特点,单音性、活用性、多义性、通假性。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虚词考试小结。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a.文言特殊句式《考纲》中涉及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b.用法主要考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既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分析综合 c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具体说明。筛选文中的信息。

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 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 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内容有: ①某个论点的依据; 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实际上包括多个方面。1、指诗歌中创造的人物形象。2、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要注意的是两点。1、诗歌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解读,这些语句往往属于抒情议论句。2、对富有诗歌特色的语言进行品味。

诗歌的表达技巧,含义非常广泛。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法常用的词句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表现手法常用的词句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方法高考要求为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品的思想内容侧重于文本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于直接抒发,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借文本体现,这实际上考查的是同一个内容。

三、文学常识识记和名篇名句默写。

识记文学常识,默写中国古诗文的名篇名句。

1.按照《天津卷说明》划定的35篇(首)的范围,准确默写。

2.注意易错、易混字词句的准确书写。

高考背诵篇目梳理。

四、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形声字,多音字,方言误读字,习惯误读字(如:呆板)。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同音字,近音字,形近字,易混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如:变本加厉利)。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近义词,关联词语,其他虚词(如:对于,关于),成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题型总结。分类。题型。题型分析。考点分析。1 原文内容的表述 3 以人文社科。论述类文。类文章为主。本阅读。2 原文的理解与分析 3 1 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2 快速定位提干范围。备注。3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说法。1 关于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选择。题 4 1 了解 的六要素,人物形象。文学类文本以...

高考物理考点分析

2019年高考物理考点分析。总体来说,2019年高考物理变化的趋势是可以把握的,即从单独考察到整体考察的转变,从思想实验到具体操作的转变,从机械计算到思维分析的转变。所以考生在备考的过程当中应当有的放矢,从这几个方面把握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让自己符合高考的要求。首先,选择题部分要关注热 光 原子...

高考数学考点分析

一 关于集合与简易逻辑的考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考察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互异性和确定性,集合符号的使用,集合的几种表示法,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约占5分。如 例1 2007全国 设,集合,则 c a 1bc 2d 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的相等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