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今中外各派学者对于美的看法的演变都很好地反映了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关系的演变。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美的认识的革新。从总体上看,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向着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美学不再是绝对的形而上学。
高建平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06期)一文中提到,“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三次美学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美学热……我们目前正经历着第三次美学热潮,是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因此,本文主要从日常生活的具体现象出发,**美学与生活构成的相关问题。
美的日常表现。
美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为很多方面。从人类原始社会至今,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化,同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化密切相关。在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的原始社会,拥有充足的食物以及强大的繁衍能力就是美,因此会诞生出像“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这样的艺术品,这一时期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与生活一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后,雕塑、绘画等艺术逐渐兴起和繁荣,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独立出来,美成为艺术鉴赏的一个部分,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仍然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之中。直到近代美学的正式确立,人们才开始真正地关注和审视美。而在历史发展之中,各派学者对于“美是什么”的问题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就像是猫咪在追逐地上的光点一样乐此不疲。
这正是因为,美感在生活中的表现是无穷无尽的。
从日常生活中美的评判来看。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穿衣打扮来判断一个人的审美,进而判断这个人的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甚至是道德品行,最终形成对一个人的综合评判。国外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街头一些失业的游民按照社会上层人士的样子进行一番改造,被改造的人都能够很快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一实验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美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判断的重要作用,尽管这种美完全是根据人们的主观印象而“打造”的,将这种类似于“人造美”的东西套用在一个“不具备美感”的人身上,那么他就具备了美,至少给大多人的印象是这样。那么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心打扮正是在不断地接近美——给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穿上高级西装,带上昂贵的手表,理一个干练的发型,这种外形的改变便是美的日常表现之一。
从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形式来看。当我们要交流或者展示某种东西时,我们往往考虑的是,我们应该以何种形式对其进行传递或者交流,这种形式是否能够给人以美感。苹果公司一直秉承的理念是“简约而不简单”,这一理念所传递出来的美感贯彻于各个方面。
不管是产品的展示还是官方**的设计,都给人一种简洁明了的感觉,这能够给予我们一种美感,同时也在苹果用户之中形成了一种对产品本身的认可感,这正是具有美感的交流形式对于交流产生的良好作用。而在人际交往之中,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和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也会尽可能地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这种“得体”实际上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之中培养出的一种。
语言的美感,这种美感的形成对于我们的日常交流和社会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的日常接受者。
表达美的途径和方法无穷无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美,也不是所有人能够感受到同样的美。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讲,美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同样的一场山雨,对于文人雅客来讲是如泼墨山水画般的美景,但对于长途跋涉的行者来说,这也只不过是路途中的一种阻碍,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而对于有着相同身份的人而言,在面对同样的美景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各个派别的美学学者之所以对美的认识不同,正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们对于美的感受不同。柏拉图所认为的“美是理念”是受古希腊整体学术风格影响的,他所认为的古希腊的先贤和哲人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理性,这是成就整个希腊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他认为就是最美的。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阶层的不同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也必然会不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高晓松曾在网络上发文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仅仅是这一句话就引发了网友长久的争论论。
有人积极地认为,这就是人生应该有的态度,但同时也有人讽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过去的苟且和将来的苟且”。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看出,争论的双方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是美的”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分歧,对于一些有着优渥的物质生活的人来说,平淡的日常生活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的,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引导着他们向往着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美,而对于一些刚好或者勉强能够维持生计的人们来说,物质层面的美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实现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人来说,他们对于美的感知是不同的,在达到某种需求层次之后,这种美感会自动地转换到下一阶段的需求之中,这是符合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的培养,使我们形成一种基本的审美判断。不管是人文类学科的思辨,还是理工类学科的逻辑推理,它们都遵循着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这种规则的严整性传递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美感。这种美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沉淀,最终内化为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
所以作为美学接受者的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始终都处于一种接受和传递的过程之中,这也正是美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接受者的重要影响。
美的日常作用。
从学科的角度来讲,美学为我们看待世界和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美学,接受着美学。从日常的穿着打扮到人际交往,相关规则的确立实际上是对美学基本原则的把握和运用,美学的日常作用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的生活。
而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来说,美学也能够促进和培养人的内心追求,让我们能够从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发现乐趣和美感,最终完成对美学接受者的改造。
从外部作用来讲,美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引导人更好地生活。当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能够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规律,那么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美的。有人说,自然界是完美的。
从朝霞到夕阳,其色彩的构成能够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各种山川地貌,也是在自然的雕刻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形状。
总体来说,自然给人的感觉正是规整和统一。至于这种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类在千百年的变化中逐渐适应的结果,这仍然值得深入讨论。从人类文明思潮演变的漫长历史中我们能够看到,各种规则都处于一种不断地建构和解构之中,从理性主义到反理性主义,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在到魔幻现实主义。
这说明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则在发展过程中会带动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的变化,相应地人们会对这种变化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这些改变带来的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规则的改变,这些规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
从内部作用来讲,美对于培养一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在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时,自然是人类的统治者,在这种关系之中无所谓美。一旦进入到文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美就产生了。
从这一方面来看,美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反过来也能够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从原始的动物性中逐渐脱胎换骨,成为一种高等的智慧生物。在这其中,美所确立的相关原则和规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人类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之中达到更高的思想道德水平。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摘要 赫勒从通过对 个体再生产 人类条件 和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 的逐层次的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比较清晰地界定了日常生活的概念之后,赫勒进一步对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了比较,从而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勾勒出从 日常 到 非日常 的一个存在链条,即工作,道德,宗...
日语日常生活单词日常生活日语
日语日常生活单词 日常生活日语3篇。篇一 日常生活日语 有关规则的作文三篇。规则作文。有关规则的作文三篇。规则作文。关于规则的作文。规则。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规则,在学校里,社会上到处都是规则,我们人人都要遵守规则。给这就是有关部门的规定,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所。一我们邀从现在做起,培养在遵守规则...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作者 赵雯雯张伟。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09期。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边界在不断融合。一场新的美学原则的 也在激烈展开。这场美学争论包含着两个命题,一个是 日常生活审美化 另一个是 审美日常生活化 大众文化是 日常生活审美化 所带来的结果 而精英文化的衰退带来了 审美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