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发布 2021-05-03 07:26:28 阅读 7144

摘要:赫勒从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的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比较清晰地界定了日常生活的概念之后,赫勒进一步对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了比较,从而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

勾勒出从“日常”到“非日常”的一个存在链条,即工作,道德,宗教,政治与法,科学、哲学和艺术。

关键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领域;非日常生活领域。

一、日常生活的含义。

阿格妮丝·赫勒从研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来**日常生活的内涵。她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须再生产。然而,任何社会的再生产均离不开个体的再生产,换言之,个人只有通过再生产作为个人的自身,才能再生产社会。

在这种意义上,赫勒把日常生活定义为“个体的再生产”。她在《日常生活》一书中开宗明义:“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

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为了确切把握日常生活的内涵,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概念进行进一步限定。赫勒将日常生活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随着历史的沉浮而不断生灭的可变部分,其变化和消失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活;另一部分是基本的不变的部分,这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基础,其总体或某一要素的消失会“导致混沌状态、世界末日和人类生活的终结”。赫勒将这一相对不变的部分称作“人类条件”。

在她看来,人类条件包括语言、言谈、交往、交互作用、工作、想象、意识、理解、解释等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它“包含了所有活着的人所必须共享、所有死去的人所曾经共享以及所有未出生的人所必将共享的一切东西”[1]。在这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合作和抗争、意义的建构提供规则系统的“人类条件”。赫勒认为,人类条件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但是其实质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为人们的合作和抗争,为意义的建构提供规则系统。

赫勒采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两个基本范畴,把由语言、对象和习惯所构成的人类条件,即日常生活定义为“自在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或“自在的对象化”领域。

在赫勒看来,“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总是客观化的(它同尚未转变为活动的冲动,偶然的动机,以及同没有直接外化,从个性发展的观点来看是偶然的梦想相区别)。”2]赫勒认为,“所有对象化都是类本质的,这在于它们体现了不同类型的类本质”,[3]这里的根本之处在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和“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之间的区别。“自在的类本质”代表被“理所当然地”占用的人的可经验的普遍原则,“‘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属性之一在于,虽然是人的目的论活动促使这一领域活动并使之改变,但是它却是作为‘给定的’秩序而矗立于每一‘个人’面前。

”[2]赫勒认为“这是人类文化的起点,是所有‘自为的’对象化领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而“自为的类本质”则代表着运用自由意志的对象化领域,对于这一领域的反思体现了先前的意志行为和反思行为的具体化。赫勒认为,“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包括传说、神话、思辨(哲学)、科学、视觉象征(艺术)等等。

“这些成分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为生活提供意义。它们能使现存秩序合法化,并能在同样的程度上对现存秩序的合法化提出质疑。”[1]赫勒认为,“所有‘自为的’对象化都体现了人的自由,并表达了人性在给定时代所达到的自由的程度。

”[2]

这样一来,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的分析,赫勒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

二、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的比较。

在比较清晰地界定了日常生活的概念之后,赫勒进一步对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了比较,从而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

首先,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中,日常生活领域,即人类条件领域或“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是基础领域或第一领域。没有这一领域,人类就根本不可以存在,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其他领域才能建立与发展起来。“任何人如何没有踏入这一领域并从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中的个人,他也就不可能进入其他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所获得的东西,是人们的交往、认识、想象、创造和情感的可能性的基础”[1],因此,赫勒称这一领域为“基本领域”。

其次,在人类社会结构中,最高的领域是“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基本领域(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标准、规范和规则对每一时代的人而言具有“自在性”和给定性。但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获取确定的价值标准、规范和观念,我们从事确定的实践和活动,我们获取知识。

所有这一切活动的起源不在自在的客观化领域,而在其他一些更高的领域”[1],赫勒这样所讲的更高的领域即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或“自为的对象化”领域。“自为的对象化”领域为生活提供意义,能使现存秩序合法化,并能在同样的程度上对现存秩序的合法化提出质疑。

第三,在“自在的对象化”与“自为的对象”领域之间,即“基本领域”和“最高领域”之间还存在一个并非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中间领域,赫勒称之为“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这一领域是由前两个领域分化而产生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诸制度的领域。这些制度建立了它们自己的有关交往、活动和程序的一整套规范和规则。

它们可能充满着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也可能会被证明是一条绝路。”[1]赫勒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化领域总是依赖基本领域和最高领域这二者的。基本领域从来就是人类条件的领域,没有这一领域就没有人类,而没有“中间领域”人类则仍能生存。

而为生活提供意义的领域即最高的领域使“制度领域”合法化。

三、从日常生活到非日常生活的链条。

赫勒在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五个层次来揭示这三个领域的基本内涵,从而勾勒出从“日常”到“非日常”的一个存在链条。

第一,工作。赫勒在双重意义上使用“工作”一词:一方面,它指谓特定类型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它指谓直接的类活动。

马克思也曾常常用两个词来表明这两方面的区别:他称日常活动为“劳动”,而用“工作”专指类本质范畴。这样,工作的属性就是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而工作过程、工作活动则是类本质的对象化。

“工作过程”是创造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或者可以说,所有直接的社会活动,特定社会的再生产所必需的所有对象化,都可以被视为“工作”。而日常生活是“个人”的再生产。为了再生产作为“个人”的自身,人必须工作。

这就是说,工作是个体再生产所必需的,而只要如此,劳动就是日常活动。因此,工作的属性在于,它既是日常活动,同时又是超越日常的直接的类本质活动。

第二,道德。赫勒在考察道德时,并没有把道德视为一个分离的或独立的领域,而是将其看做是内在于所有领域的人际关系,因此,赫勒认为不能把道德视作意识形态。但是,道德包含意识形态要素,意识形态被投射到和勾勒到道德之上:

首先是那些提供了关于道德的全面阐述—狭义上的理论体系的融贯的理论;进而是成文的或口头流传的,设计出给定社会的道德指导路线的道德戒律。正是后者在日常生活的组织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赫勒将道德定义为“‘个人’的态度和决策同价值和规范期望之间的实践关系”[2],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规范不是来自“自在的对象化”领域,而是起源于“自为的对象化”领域。

第三,宗教。宗教本质上是理想共同体,是以人类对超越性的依赖为根基的集体形象。对超越性的依赖适合于人的一切活动,人对超越性的依赖构,在所有世界宗教中构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

由此,宗教的集体形象渗透了阶级社会的普通人,充斥于他们所能从事的全部活动之中,从日常活动到任何有意识的普遍活动,即类本质水平的活动。在自觉的类活动中,宗教意识形态和它的动因是作为这一活动的意识形态或动因;在日常活动中,它们至少在一班情况下作为排他主义意识形态或动因。从根本上讲,虽然是经济活动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但是,除此之外,正是宗教塑造了为生存需要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因此,可以说,“宗教总是日常生活的组织者,而且常常是它的主要组织者”[2]。

第四,政治与法。政治与法属于制度领域。广义的政治活动是指所有直接通过“为我们意识”而履行,旨在保护或攻击一切大于家庭的社会整体的活动,而狭义的政治活动则是旨在获得或维护政治的活动。

只有当政治活动形成于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个人”的简单再生产之中时,它才是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法律主要限定个人“所容许的”私人活动领域,那么它就时时处处决定人的日常生活,当今世界各国,从惩罚罪犯到管理婚姻和保护儿童,从强制交易到管理交通,凭借法律体制塑造和决定日常生活的方式。

第五,科学、哲学和艺术。在所有的对象化活动中科学、艺术和哲学史“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最高发展,其中,科学代表着最高的类的知识,艺术代表着类的自我意识,而哲学则代表着达到最高可能性的知识和自为意识的统一。因此,它们也就是最远离日常生活领域。

2][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日语日常生活单词日常生活日语

日语日常生活单词 日常生活日语3篇。篇一 日常生活日语 有关规则的作文三篇。规则作文。有关规则的作文三篇。规则作文。关于规则的作文。规则。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规则,在学校里,社会上到处都是规则,我们人人都要遵守规则。给这就是有关部门的规定,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所。一我们邀从现在做起,培养在遵守规则...

日常生活与美学

从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今中外各派学者对于美的看法的演变都很好地反映了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关系的演变。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美的认识的革新。从总体上看,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向着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美学...

生活日常生活作文

生活 日常生活作文。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过的无聊,有时也会觉得生活过的很有趣,早生活过的无聊时,我觉得自己很窝囊,生活很有趣时,我会觉得很幸福,快乐。又是在星期六的下午我会去打篮球,往往与伙伴打一个下午,在这一个下午的欢乐中,我感到很快乐,十分高兴。便常常在这天下午来学校打篮球,在这些乐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