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
“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
“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
“(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目录。一 判断句。a 其基本形式是 者 也 b 也 c 者,d 者也 e 用 为 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 借助于 则 皆 乃 非 悉 本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 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h 少数用 是 作判断句的句子。二 被动句。一 用 于 为 为 所 见 字表被动句。a 靠 于 引...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郑博。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 用 者 或 也 句式表判断。用 者,也 表判断。句末用 者也 表判断。前单用 者 或后单用 也 表判断。二 用 此 是 句式表判断。三 用动词 为 是 表判断。四 用 即 乃 则 皆 耳 等副词表判断。五 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eg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选自 谏太宗十思疏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篇1 文言文唯美短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言文唯美短句!希望大家喜欢!文言文唯美短句1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