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小学。
汉语课程标准。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民汉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课程标准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阶段。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母语为非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应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发挥奠基作用。
汉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汉语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汉语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汉语课程应充分发挥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努力实现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和贯通。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汉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基本学会运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进行交流沟通。汉语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和祖国意识。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汉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汉语素养。
汉语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初步掌握学习汉语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能丰富汉语的积累,培养语感,逐步形成汉语思维能力。
二)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规律,正确把握汉语教育的特点。
汉语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通过汉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课程应切实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认知经验和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精心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汉语教学应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目标明确,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实践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应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在大量的汉语实践中学习、体验、思索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形成一定的汉语应用能力。
汉语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对汉语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汉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尊重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汉语课程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合作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应用学习既符合汉语教学的实际,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汉语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汉语课程应重视应用学习的作用,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汉语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
汉语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学习和积累,注重应用与实践;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汲取中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拓宽汉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汉语素养。
汉语课程应富有创新活力和开放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努力拓宽学习渠道,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 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应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遵循汉语教学的规律,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设计。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之下,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按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标准”,体现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目标的设计着眼于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
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其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是形成汉语应用能力的基础;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如图所示。
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在总体目标之下,按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均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的行为综合地提出要求。以下是各学段目标的具体描述。
为了实现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学段标准。为增加汉语课程的弹性和可操作空间,同时为体现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的连贯性,课程标准把第一到第三学段合在一起提出标准,第四学段单独提出标准。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汉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四个方面的内容。
2023年寒假中小学课程标准知识测试安排
2014年寒假教师中小学课程标准知识测试安排。各中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 全市中小学教师课程标准知识测试的具体安排如下 1 闭卷测试时间 2014年2月26日上午7 40直接到考场报到,8 00 9 30考试。开考15分钟后教师不准进考场。2 测试地点 小学在实验小学 中学1 6和11考场在进修。学校...
初中汉语课程标准测试
一 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 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2.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3.注重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三 汉语课程目标依据哪三个方面来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 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 2800 ...
我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的
理解和体会。通过对 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和郭绍青教授的详细讲解,让我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后一阶段的任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把我对 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的理解和体会简单小结如下 一 加强理论修养是工作完成的基础。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