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

发布 2021-04-21 14:02:28 阅读 6108

一、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承受动作的人,而不是发出动作的人。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注意:文言文的语言逻辑不能全部用现代汉语的思维进行分析。)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见”在文言中的常用意义:

1.看见,观察,知道,了解。

2.见识,意见(例:微臣愚见)

3.表被动。

4.表对方对我【或者动作施为者对动作承受者】如何(例:见教,见谅)

固定词组有:见(单字),见于,见……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用“被”表被动。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用“为”,“为。所。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翻译:被天下人嘲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素:向来,素来翻译:士卒多数被(吴广)任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资治通鉴》)

翻译:害怕被曹操抢先】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翻译:却被秦国人积久的威势胁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翻译:你们这些人都要被(刘邦)俘虏】

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判断句

有判断词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句末用“也”表判断。

巫妪(wū yù)**是女子也。(《史记·滑稽列传》)

巫妪:老巫婆】

用“者”表判断。

孙文者,中山人士。(孙文是中山人。)

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用“乃”表判断。

刘备,字玄德。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翻译: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翻译: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这是岳阳楼的一大景观。】

即今之傫(léi)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翻译:就是现在被绑着手在墓中的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翻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六国的)**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翻译:刘备是天下间的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zhòu)。(司马光《赤壁之战》)

翻译:刘豫州(刘备)是王室的子孙。胄:帝王或者贵族的子孙】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翻译成“在河南作战”

翻译: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四、定语后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翻译:(愚公)就带着三个挑担的儿子和孙子】

五、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翻译:靛青从蓝草中提取,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翻译:把全部情况告诉了(沛公)。】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翻译:出生在我之前】

六、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汝之不惠”作主语,“甚矣”做谓语)

七、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翻译:多年辛苦伺候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翻译:古人没有欺骗我。】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天气十分寒冷,砚台上结了的冰十分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缩,(但是我)没有懈怠。】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翻译: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安在”理解为“在安”

翻译:沛公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翻译: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

特殊宾语前置:

a、介词宾语前置(这个句式包含在宾语前置句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b、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句读(jù dòu)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翻译:不知道句读,疑惑没有解开。句读:句子的停顿,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八、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 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主语)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 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省略了谓语“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介词)彘肩。(《鸿门宴》)省略了介词“以”。

九、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十、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规律性的标志词语、词组总结: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文言文固定句式

上传 许高凤更新时间 2012 5 27 23 15 07 一 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如 何若 何奈 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 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 把 怎么样 对 怎么办 怎样对付 处置 安顿 例如 其如土石何?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

文言文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表示疑问 1.奈何 怎么办 怎么 为什么 例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 怎么 怎么样 怎么办。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为什么?怎么会?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何以...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奈何 可译为 怎么办 怎么 为什么 等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 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 可译为 怎么 怎么样 怎么办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