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

发布 2021-04-21 14:05:28 阅读 4386

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

一、“以为”,“以……为……”

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形式是“以……为……”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1.“认为……是……”

例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即“认为”的意思。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老虎看见它(驴子),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4.“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蔺相如)是个勇士。

二、“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耶)”

1.“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相当于“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例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行进,而剑却在水里并没有跟着行进,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无乃……乎”

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肴殳之战》)—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郑国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3.“得无……乎(耶)”

得无……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相当于口语的“莫非”、“恐怕”、“该不会”),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1)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为”、“何……为”、“何为”

1.“何以……为”

在文言中,“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这种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君子讲究质朴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2.“何……为”

相当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则是待切的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3.“何为”

何为”就是“为何”、“为什么”,多用于直接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例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刘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我(韩信)这样的壮士!

四、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五、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④救赵孰与勿救?

六、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女亦无所思。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无以(有所以无所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八、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见课本)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九、“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见课本)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于是”

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文言文固定句式

上传 许高凤更新时间 2012 5 27 23 15 07 一 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如 何若 何奈 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 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 把 怎么样 对 怎么办 怎样对付 处置 安顿 例如 其如土石何?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

文言文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表示疑问 1.奈何 怎么办 怎么 为什么 例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 怎么 怎么样 怎么办。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为什么?怎么会?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何以...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奈何 可译为 怎么办 怎么 为什么 等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 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 可译为 怎么 怎么样 怎么办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