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学设计)(3)
2. 2 .2 反证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难点: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综合法的特点是:
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2、分析法的特点是:执果索因,即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3、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为真,从而又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为真。
而已知a为真,故命题b必为真。
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如果用直接证明的方法证明比较困难时,那我们就采用间接证明方法……反证法,
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反证法。
1)定义: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 reduction to absurdity )
2)分类。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3)证明步骤: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3)常用的反设(否定)(补集)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
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例1(课本p42例7)已知a0,证明x的方程ax=b有且只有一个根。
分析:证明:
例2(课本p43例8)已知直线和平面,如果,且,求证。
证明:因为, 所以经过直线a , b 确定一个平面。
因为,而,所以与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因为,且,所以。
下面用反证法证明直线a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假设直线a 与平面有公共点,则,即点是直线 a 与b的公共点,这与矛盾.所以。
点评: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推理模式:.
例3、求证:不是有理数。
分析:直接证明一个数是无理数比较困难,我们采用反证法.假设不是无理数,那么它就是有理数.我们知道,任一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形如(互质,”的形式.下面我们看看能否由此推出矛盾.
证明:假设不是无理数,那么它就是有理数.于是,存在互质的正整数,使得,从而有,
因此,所以 m 为偶数.于是可设( k 是正整数),从而有。
即。所以n也为偶数.这与 m , n 互质矛盾!
由上述矛盾可知假设错误,从而是无理数.
正是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在有理数之外,还有一类数与 1 是不可公度的,这就是无理数;从而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大大推动了数学前进的步伐。
例4、已知,求证:(且)
证明:假设不大于,即或。
a>0,b>0
由。注:应由学生讨论回答上述步骤转化的目的是什么?)
a<b(推理利用了不等式的传递性).
又由。但这些都与已知条件,a>b>0相矛盾。
成立。例5、设,求证。
证明:假设,则有,从而。
因为,所以,这与题设条件矛盾,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一般来说,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第三步所称的矛盾结果,通常是指所推出的结果与已知公理、定义、定理或已知条件、已证不等式,以及与临时假定矛盾等各种情况。试根据上述两例,讨论寻找矛盾的手段、方法有什么特点?
课堂练习:(课本p43练习)
四、课堂小结、巩固反思: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
(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
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五、布置作业:
a组:1.应用反证法推出矛盾的推导过程中要把下列哪些作为条件使用( )
结论相反判断,即假设 ②原命题的条件 ③公理、定理、定义等 ④原结论。
ab.①②cd.②③
解析:应是①②③故选c.
答案:c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多有一个钝角”时,假设正确的是( )
a.假设至少有一个钝角。
b.假设至少有两个钝角。
c.假设没有一个钝角。
d.假设没有一个钝角或至少有两个钝角。
解析:至多有一个的否定是至少有两个,故选b.
答案:b3.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已知,,,则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0”反设正确的是 (
a.假设都不大于0 b.假设至多有一个大于0
c.假设都大于0 d.假设都小于0
d 解析:反证法的应用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因此要设为“假设都小于0.
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a2+b2=0,则a,b全为0(a、b为实数)”,其反设为___
解析:“a,b全为0”即是“a=0且b=0”,因此它的反设为“a≠0或b≠0”.
答案:a,b不全为0
5.“任何三角形的外角都至少有两个钝角”的否定应是___
解析:“任何三角形”的否定是“存在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的否定是“最多有一个”.
答案:存在一个三角形,其外角最多有一个钝角。
b组:1、(课本p44习题2.2 a组 no:3)
2、求证是无理数。 (提示:有理数可表示为)
证:假设是有理数,则不妨设(m,n为互质正整数),从而:,,可见m是3的倍数。
设m=3p(p是正整数),则,可见n 也是3的倍数。
这样,m, n就不是互质的正整数(矛盾). 不可能,∴是无理数。
3、若x, y > 0,且x + y >2,则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反证法:设≥2,≥2 ∵x, y > 0,可得x + y ≤2 与x + y >2矛盾。
4.已知a + b + c > 0,ab + bc + ca > 0,abc > 0,求证:a, b, c > 0
证:设a < 0, ∵abc > 0, ∴bc < 0
又由a + b + c > 0, 则b + c = a > 0
ab + bc + ca = a(b + c) +bc < 0 与题设矛盾。
又:若a = 0,则与abc > 0矛盾, ∴必有a > 0
同理可证:b > 0, c > 0
2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思考过程 特点。2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运用综合法 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2.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
2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教学设计 2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教学设计 2 2.2 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 分析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分析法证明的概念 2 能熟练地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3 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使用证明数学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2 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析法证明...
2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教学设计 1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教学设计 1 2.2 1 综合法和分析法 1 综合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综合法证明的概念 2 能熟练地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2 引导学生归纳出综合法证明的操作流程图。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