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章。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 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 p13 **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 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19. 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0.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21.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2. 眼球由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和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组成—p33。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
23. 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4. 眼疾:近视(戴凹透镜)、远视(戴凸透镜)、色盲。
25.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26. 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外界事物→感觉器官(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2.1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
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 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 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 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注意: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会换算)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5.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关键找总路程和总时间)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⑴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分类: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画法:“四定两标”,一定:受力物体, 二定:
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几何中心);三定:标度,四定:根据标度画出力的线段长度,一标:
**段末端标出箭头,即力的方向,二标:标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9. 弹力。
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他们产生 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 多实验 多思考。2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4.测量是一个将与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5.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准确程度 和 1 放正确 刻度尺不能斜放...
新版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 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 多实验 多思考。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 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5.刻度尺的...
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 浙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科学入门。第一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1 科学是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瓦特发明了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 所以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2 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3 科学技术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