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觉得教师适当的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
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当老师想介绍算法3、算法4的时候,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的,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
所以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有几块积木》教学反思。
有几块积木》这节课的重点是要会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理解乘法的意义。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要学会找出2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能正确列出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含义。个别孩子在看图叙述图意的时候,有一些前言不答后语。
如: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说成:
每排有7块积木,有7列。很显然,“每排有7块积木”和“有5排”之间有联系,而每排有7块和有7列之间没有必然的数量关系。因此在表述中我会要求孩子准确叙述图意,并且能说出每个数字的意义。
在完成课后练习时,第2题1+1+1+1+1=( 较多学生出现错误。
课堂上,我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在课堂上虽有让学生说,却没有让学生去做,去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在今后了教学中我应扬长避短,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乐趣。
《数松果》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甚至能脱口而出,但我把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在教学上,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当,应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还有在对口诀时先按顺序对,然后找两名同学打乱顺序。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记忆的效果,以后,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摘桃子》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
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了第一轮比赛——口算。由于有复习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比赛题目,顺利的夺得了第一颗星。就连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同学都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第二轮比赛是看**决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练一练两幅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再引导学生对两道题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当发现第二幅图,有个学生的列式居然是2×4=8时,便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对他的想法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也学得更透。
第三轮比赛是比大小。学生独立解答后,我针对个别题目进行了点评和适当的拓展。如,由9×5=5×9拓展到口×口=口×口,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在处理5×5○5+5时,我问:“为什么5×5> 5+5?
”有人说:“因为左边是乘法,右边是加法。”我反问:
“是因为乘法比加法厉害吗?”学生们纷纷说:“不是。
不能看运算符号,要算。”我就嘎然而止。此时,如果能再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来反驳他的说法,会更有说服力!
第四轮比赛是一道有难度的应用题,因为它隐藏了三个问题,学生必须找到这三个问题才能着手解决,因此我给它取名为“挑战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体验更大的自我挑战,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引导学生理解了问题“他们各需多少钱?
”中“各”的意思,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容量太大。如果将此题放到下节课解决,再设计两道开放题,如,口×5=口5,5×口=口0。
这样,既进行了思维的训练,又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度。
整节课,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参与比赛,层层深入地学习了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也注意了一些细节。如读题和读图的指导、知识点的拓展、题目中关键字的追问等。
不足的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引导得过多,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智慧,进行讨论,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思考、解释、反思,使知识内化、深化!
需要几个轮子》的教学反思。
通过在本课中与学生的共生共创,我进一步感受到: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带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要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思考想象、合作交流、感受体验,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培养、发展数学能力。
可爱的小青蛙》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
”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 “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学习乘法口诀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很长的记忆能力训练的过程。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机械识记的基础是多次重复。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机械识记占优势,因此在反馈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用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熟记乘法口诀。
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设计了走迷宫的数学游戏,想以此展现学生独特的方法和策略,但由于低年级孩子容易被课程外的因素吸引,当他们对一个数学活动兴趣盎然的时候,他们的兴奋点就会多停留在那里,所以课堂上有放出去却收不回来的现象,使得走迷宫游戏中很多孩子没能按时完成。由此使我认识到,数学活动固然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的活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点偏离了知识点。所以,数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而设置,活动不在与多少,要有实效;不在与难易,要服务于课程。
看一看(二)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这一堂课,感觉效果很好!其实,空间感如果没引导好,学生很难在脑子里形成这种印象。这节数学课,主要通过学生探索活动来完成,通过一系列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在观察、拼摆、画描等探索中体验、感情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面、正面、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课前,我准备了三个颜色鲜艳的正方体盒子,所以学生就能更形象地观察了。
减轻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运动会》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倡:数学课要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然后能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校运动会”,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在帮助他人的氛围中去思考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 回顾。细细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期的复习工作安排 再结合期末考试 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1.复习时老师讲过的题型 作业中反复强调 反复练习 基本无错 可是考试 现了类似的题型 错的居然不是个别学生。这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2.考试前 我反复强调 计算部分一定要认真 细心 放慢速度答题 保证不出错。这样的强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 回顾。细细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期的复习工作安排,再结合期末考试,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1.复习时老师讲过的题型,作业中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基本无错,可是考试 现了类似的题型,错的居然不是个别学生。这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2.考试前,我反复强调,计算部分一定要认真 细心 放慢速度答题,保证不出错。这样的强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 回顾。细细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期的复习工作安排,再结合期末考试,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1.复习时老师讲过的题型,作业中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基本无错,可是考试 现了类似的题型,错的居然不是个别学生。这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2.考试前,我反复强调,计算部分一定要认真 细心 放慢速度答题,保证不出错。这样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