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版本5

发布 2020-12-20 12:59:28 阅读 8405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首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内容为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在课的导入方面,先让学生回顾旧知识,认识长方形的特点,在长方形图形的基础上,平移两个角的顶点位置,使长方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图形,并从中观察这个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边”有什么特点 “角”有什么特点 ,你还发现其它什么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建构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知识!

认识图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操作、计算、变换、简单推理等多种手段认识图形,是教好这门知识的关键。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看一看等数学方法来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辅的地位,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去寻求平形四边形的特点。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1课时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

层次性突出。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

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在学习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上图形课与计算课有很大的不同,计算要求学生细心,而图形不仅有这样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各种图形,例如练习中提到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伸缩性,即容易变形,可以让学生准备四边形的小木棒支架,拉着两个顶点,显示出了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学生经历亲自体验四边形伸缩性的过程后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图形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本节课教师的演示很重要,很多拼剪需要教师演示,学生对操作还不熟练,所以慢慢引导,对个别学生单独指点。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2课时

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没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这句话中的分类思想,只是把摆小棒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含义的一个促进活动。应该有递进地设计摆小棒活动,通过学生摆小棒的情况分类得到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练习四的第三题是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比较观察后的结果。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2课时

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

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2课时

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尺子的长度单位);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3课时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

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

随着提问,文字消失,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3课时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4课时

本节课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的。课堂上,首先重点介绍七巧板是什么,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尽快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课堂纪律不好,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时讲话声音特别大,有部分学生不按要求去做,只顾着玩。

下次再有实践活动,首先要强调好纪律,明确活动的要求,方法,不至于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干什么。另一方面,课堂展示也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组织混乱。活动的最后要引导学生回顾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说说对七巧板有哪些认识,有哪些收获和体会,通过交流,进一步整理活动中认识的经验。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4课时

教学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

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

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4课时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4课时

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5课时

练习五是对乘法的及时巩固,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关键。只有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乘法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解。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理解加数中加数和相同轨数的个数与乘法中因数的关系。

采用改写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改加法)、看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摆图开写算式、自编应用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学生课后要背熟乘法口诀,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版本7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 第1课时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用竖式计算,在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 连减时,课上先复习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为学习连加 连减的竖式计算做准备。本课难在计算过程上,连加算式,可将算式用两个分开的竖式计算,或者用连加竖式计算,突出两种方法异同之处,让学生进行讨论...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版本6

第七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 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 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 正面红色 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 侧面黄色 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版本4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一 第1课时 数学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 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桃来理解 平均分 通过学生到台前 每2个一份地分 理解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每几个一份地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