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风和水。
风。一课时总第49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诗的内容,体会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2.会用自己的话说小诗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风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甲:风可以吹得树枝摇晃。
学生乙:风可以使人感到凉爽。
学生丙:风可以发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风的小诗。
板书:风。2、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全诗,认读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个字的读音应注意,给大家提个醒。
颤:读chàn,不要读成zhàn。
波:读bō,不要读成pō。
3.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顺。
4.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把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
5.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6.猜字谜。
未见东坡离西湖。(波)
7.交流汇报。
熟字加偏旁类。
波:“皮”字加“氵”,就是“波”。
游:左中右结构。
戏:“戈”字加“又”,就是“戏”。
8.指导书写。
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游: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 ”中间是“方”,要写得略窄。
带有“守”的字的写法。(波、游)
第一点与两点水的第一点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的“提”位置低。
三、充分想象,理解诗歌。
1.整体读诗文,把握内容。
(1)分别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思考:风是什么?
(2)汇报。
学生甲: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学生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学生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3)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问:我们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说?
(4)小结:风是看不见的,但是人们能感觉到风的存在,那是通过刮风时,其他事物的变化显现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2.学习第1节。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
学生甲: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学生乙:因为风可以使树叶颤动。
(3)理解“颤动”一词。(摇动)
(4)你见过风使树叶颤动的情景吗?是怎样的?这时的风大不大?
(5)指导朗读。
风吹树叶动,这时的风力不算大,可以读得轻一点儿。
(6)配合诗句,课件演示。
(7)练习朗读,指名读。
3.学习第2节。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
学生:当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3)启发学生想象:当你面前是一片树林时,你看得见风吗?“点头”是什么意思?试着做出动作。“林木点头”指什么?
学生·:林木点头,指树枝被风吹得摇晃起来。
这时的风大不大?(比起刚才的要大些。)
(4)指导朗读。
风吹林木摇晃,这时的风要猛烈些,可以读得稍重些,声音稍大点儿。
(5)配合诗句,课件演示。
(6)练习朗读,指名读。
4.学习第3节。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
学生:当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3)听磁带录音,让学生感受河水泛起波纹时的声音。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4)这时的风比刚才更大了,应该怎样读呢?(语气更重了,声音也更大了。)
(5)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5.齐读全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三节诗的前两句一样,后两句的开头都是“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
6.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1)如果再照这样往下写,风应该更猛烈了。小组合作,再创作一小段。
(2)汇报。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海水涌起波涛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唱歌了。
7.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教师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用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上课时,可先编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
学生的情绪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随后要趁机鼓励学生自己编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歌的意境作了有力的铺垫。
讲解时,让学生在反复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对这首诗歌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能吟诵得朗朗上口、人情人境了。
学完诗歌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你还怎么知道起风了?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比一比,组词语。
游颤皮戏( )
悠顶波战( )
2.按原诗填空。
1)但是树叶___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2)但是林木___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___了。
3)但是河水___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___了。
备课资料。风儿在**。
谁能告诉我,那看不见的风,在**?
风车说:风和我在一起。说着,那风车咯吱咯吱地转起来。
风铃说:风和我在一起。说着,那风铃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彩旗说:风和我在一起。说着,那彩旗呼啦呼啦地飘起来。
风筝说:风和我在一起。我看见了风筝高高地飘在天上。
啊,我闻到了花香,原来风已经来到了我身旁。
我是什么。第一课时总第50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猜谜游戏。
2.板书课文题目:我是什么。
3.齐读课文题目。
4.课件演示。
二学习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纠正字音,你认为哪个字的读音应注意,给大家提个醒。
露:是多音字,在口语中读作“lòu”,在书面语中读作“lù”。本文中“露”用于“露珠”,读作lù。
冲:翘舌音,不要读成cōng。
雹:读作báo,不合旨读成páo。
3.把你读得不通顺、不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4.想想“我”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2)启发。“我”在池塘里怎么样?“我”在小溪里怎么样?你们想这个“我”是谁呢?池塘里有它,小溪里有它,江河里、海洋里都有它,它是什么?(水)
(3)池塘里的水怎么在睡觉?小溪里的水怎么在散步呢?江河里的水又怎么能奔跑?海洋里的水又怎么能跳舞、唱歌呢?
学生甲:池塘里的水不流动,静静的,就好像人在睡觉。
学生乙:小溪里的水哗哗地流着,但速度不快,就好像人在散步。
学生丙:江河里的水流得很快,就好像人在奔跑。
学生丁:海洋里的水随着波浪上下翻滚,跳个不停,还发出各种声响,就好像人在跳舞、唱歌。
(4)课件演示。
(5)朗读第4自然段。
现在大家知道了,“我”就是水。现在读第4自然段,把“我”改成“水”读。
指导朗读:水在睡觉,静静的,要轻点儿;水在散步,要比“睡觉”响一点儿,应该由弱到强(老师示范),但是还比较轻,比较慢;在江河里奔跑,怎么读?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又该怎么读?
(6)小结:水真有趣,它在池塘里睡觉,到了小溪里会散步,到了江河里就奔跑起来。哈,到了海洋,它就跳起舞、唱起歌来了。
2.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你们知道了,“我”就是水。课文一开始就说“我会变”,意思是“水会变”,水都会变成什么呢?
板书:气体、云、雨、雹子、雪、露珠、霜
(2)水会变成云,你想知道什么?(水怎么会变成云?)
(3)做实验。(让学生观察水蒸发的现象:把热水倒在杯子里。)
提示:水经过太阳一晒,就变成了什么?
板书。同学们知道水蒸气,人的眼睛看得见吗?水蒸气到了空中,就结成了什么?
许多许多极小极小的水点。(指着正在向上蒸发的一片小水点,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我们让它们连成一片,这就成了“云”,云在空中飘着的样子就叫“飘浮”。
(板书:飘浮)
(4)水变成云,在空中飘浮着。你们看到过哪些云?(老师随学生说,出示各种云的剪纸。)
看到这些情景怎么样,你会说一句话吗?
学生甲:天气晴朗,一朵一朵白云在蓝天上飘浮。
学生乙:天要下雨了,天上布满乌云。
学生丙:早晨,朝霞满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5)齐读第1自然段。指点:“有时候……有时候……”写出了变化。
(6)轻声齐读。
练习:说明水是怎样变成云的?
3.学习第2自然段。
(1)水变成云,在空中飘浮着,又变成什么?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回答时,要求学生用上“有时候……有时候……”
(2)云在空中飘浮着,有时候变成小硬球,有时候变成小水珠,有时候变成小白花。现在我们来做游戏,帮助词语找到“自己人”。我这儿有六个词语,请你把六个词语排一排,谁和谁是一种东西,把它们摆在一条线上。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错题
1 我把一个数减上18错算成了加上18,结果是45,正确的结果是 2 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剪去一个角,最多还可能有 个角,最少有 个角。3 一条路8米,在这条路上每隔1米插一面彩旗,共能插 面彩旗。6元4角 3元9角7元5角 2元8角 6元3角 1元5角4元1角 1元3角 8元2角 1元4角3元5角...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必会词语
多练出技巧巧思出硕果。二年级上册必会词语。每课生字学完后把词语抄在书上,听写时就听写这些词语。第一单元 秋天到 秋天秋风歌唱歌曲唱歌合唱九月九年秋收收入连忙赶忙浪花海浪。火红的枫叶 果然然后然而而且比如对比成就就业清洁洁白美好美人美丽风和日丽送别送行第二单元。妈妈,不要送伞来 雨伞花伞看着想着变化变...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认字表上
转凉爽翻寒霜降菊。雁收忙寻拾总朝霞。贴诗贺然而比洁送。慢悠丝裹灵鹿糖淋。坏敢伞奔狮懒晒饱。练累依赖扑食咬功。原必须英雄央塔坛。宫华城绕庭阔廊宽。敞帘厅宿舍穴洞突。窝商库庙厢厕宁灾。寺厂闯启扇关闭呜。啦幅腰纱鲜似忽哦。微浮哪扔弄球仪夸。第昂辽福建隔若洋。京图科常熟题观察。研究秘密吸引习言。反散步挥蹦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