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

发布 2020-11-20 15:28:28 阅读 4743

《花瓣飘香》案例反思。

徐庄镇中心小学。

陈冬青。《花瓣飘香》描写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她生病的妈妈的事,赞扬了小女孩体贴母亲、爱惜花草的美好心灵。

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

2、查字典:俯、惶、恐。

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体会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从她身上学会爱自己的母亲。

3﹑理解课文中的新词,识记生字。

教学重点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训练,积淀语感。

教学难点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小女孩和母亲之间真挚、纯朴的亲情。

设计理念。全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朗读,在读中感悟,并通过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的适当引导、点拨,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月季花,学生闻一闻,说说味道怎样:摸一摸,说说感觉怎样。

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瓣,还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3、齐读课题。

评析: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一上课,教师手持娇艳欲滴、芳香醉人的月季花走进教室,让孩子们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此情此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自然引发了学生由实物月季花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

二、**渲染,营造氛围。

听课文配乐朗读,看多**演示月季花、小女孩摘花瓣的**,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评析:优美的**,生动的画面,娓娓的范读,使学生全方位地直接接触学习材料,营造了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为本堂课学生自主地朗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自读感悟。

1、当作者了解了小女孩摘花瓣的原因后,第二天早晨,就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到了小女孩的家门口,为了不打扰小女孩,想在花盆底下留张纸条,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交流朗读。

1)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评委,边听边在书上做一些记号,读得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在课文中打个“*”不足之处,打个“?”评价的时候就提醒他们,让他们有所改进。

评析:评价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和表达意见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自我需要。)

2)(学生评到哪儿就学到哪儿,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再次深化感情朗读,在读中谈自己的感受。)

重点指导:“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指名一学生上台摘花瓣,老师叫住她。

你看到的小女孩是怎样的?

a、小女孩非常害怕。出示词卡:惶恐,谁来读?

b、小女孩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出示词卡:不知所措,谁来读?

练读这一自然段。

评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中理解词语,可谓匠心独运。)

4、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析:朗读是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能外显出你对教材的理解、感悟、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此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

)5、读到这儿,同学们的心中一定和作者一样,都在默默地称赞小女孩,那就把你想对小女孩说的话写在花盆底下的那张纸条上。

6、交流。评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代作者在送给小女孩的花盆下写张纸条,学生带着这一目标,充分、自主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小女孩美好的品质。)

四、范例引路,情感流淌。

1、教师讲述母亲把鸡蛋省给自己吃的故事。

2、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的小故事。

3、交流。4、(多**演示花瓣飘落的动画)伴着月季花的清香,我也想给自己的妈妈送去一片花瓣(一片大花瓣定格,上面出示一首我是花瓣。

是您给我美丽、清香,是您给我快乐、成长。

让轻风捎去我的心声,妈妈,我爱您。

5、学生在花瓣形纸上写对妈妈问候的话或小诗。

6、交流。最后,请同学们给老师帮个忙,今天,老师特意买来了这一束美丽的月季花,课也结束了,这束花该怎么处理呢?老师想请你们出出主意。

1. 送给课文中的小女孩。

2. 送给老师的妈妈。

3. 送给同学们。愿你们就像那一片片带着清香的花瓣。

评析:母子间的爱是多么熟悉而亲切的感情呀!教师以自己的事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说自己与母亲的小故事,自己选择写的内容,使他们的思维既不脱离教材诱导与课堂教学,又有超越创新的一面,使学生我心想我感,我笔抒我心,让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相互沟通,把说和写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有机融合,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

”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

”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二、巧用资源。

课堂表演,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更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很多语文老师所认同的观点。但很多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因过分追求课堂表演形式上的活泼、热闹,忽略对文字内涵的领悟,而遭到语文界的广泛批评。于是,老师们便“因噎废食”,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

我认为,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选择、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机性。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谁愿意来演一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

不出所料,学生们跃跃欲试,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小手。此时,我故作为难状,提出建议: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谁就来演。

请你特别注意这些动词前面的修饰语,一边读一边体会,待会儿你才能演好。于是,学生们便一丝不苟地读起来,有的孩子还一边读,一边比划起来,入情入境,非常投入。我选择了一个读得认真的学生上台表演,结果因为没有道具,难度较大,他的表演效果不佳,大家似乎都不满意。

此时,我建议评议的同学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依据或理由。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谈出了对“小心”、“俯在花前”、“双手捧着”等关键词句的深刻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里,我把课堂表演作为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字,从动作、神态中体悟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和手段。

当课堂表演效果不佳时,并没有一味地挑毛病,责怪学生,而是把有所欠缺的表演作为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关注重点切入到对语言文字丰富内涵的充分交流,体现了较强的资源意识和浓郁的“语文味”。

三、理解题意。

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而感动。于是,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

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学生们略经思考,恍然大悟:这一片花瓣,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

是一片浓浓的亲情!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那样的美,那样的香。再次读课题时,学生们读得深情款款,情真意切,将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推向了高潮。

课已上完,我感觉离预期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学生的主体性有待提高。在上课过程中,我着力渗透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堂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但总体而言,主体性的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尤其在“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方面还有进一步**的空间。

比如, “我”与小女孩的第一次对话,省略号隐藏的丰富内涵是什么?第三次对话时,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这“泪花”包含着什么?……这些关键问题,对于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我能够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时,将心中生成的问题作为旁注写出来,并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想必一定比老师根据教学预案按部就班地提出,更能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的教学步骤,使教学过**正具有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从而达成“互动”的积极、有效、高质量。

二、教师“重组者”的角色意识不够凸显。

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里,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水平上,做出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比如,第三次对话时,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泪花”里包含着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小女孩是为妈妈生病感到难过而流泪,有的认为小女孩因为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而流泪,有的认为小女孩是为自己有一个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爸爸感到自豪而流泪。对于这些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我都给予了充分的倾听、尊重和认可。但正如课。

后点评时老师们所提出的: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小女孩在当时的情境中流泪,有为妈妈生病感到难过,有对远在南沙的爸爸的思念,但不大可能有“为爸爸感到骄傲”这层含义。所以,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或不切实际时,我不应该急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换位思考,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思考“泪花”的含义,这才是教学应有的意义,也才能体现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花瓣飘香教案

6花瓣飘香。第一课时。备课时间。教学目标。1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绿线内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通过初读,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1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2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请同学们背诵赞美母爱的古诗 学生背诵 游...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花瓣飘香

花瓣飘香。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目标。2 结合课文理解 不知所措 红艳艳 等词语。3 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爱,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通过读关键句,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爱,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文字片。1 出示课题,读好课题。读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花瓣飘香》教案

花瓣飘香。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 纯朴的亲情。教学重点 难点 1.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2.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