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质疑“幸福”,体会悲惨。
1.让我们一起静心默读擦火柴的部分5-10自然段,想想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火柴熄灭后现实是怎样的?画出有关语句。同桌合作完成题单。
小女孩一共擦燃( )次火柴;
小女孩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她看到火柴熄灭后,小姑娘手里只有。
第二根火柴擦燃了,小姑娘看到火柴熄灭后,他面对的是( )
第三根火柴又擦燃了,小女孩看到( )
第四次,小女孩看到因为想她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于是。
2.学生汇报填写小题单。
3.梳理质疑。
师:小女孩为什么擦燃第一根火柴?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前有怎样的心情?(“终于”)
师:小女孩产生怎样的幻想?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看到大火炉时,小女孩是什么心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大火炉?
指导读一读,把女孩快乐、幸福的心情读出来。
师:幻象中,小女孩多么幸福!可是突然——[指名读]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从美好的幻想回到了现实中)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中?(没有火柴,没有火炉,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的现实中,是冷酷、残酷、悲惨的)
师:没有火炉,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小女孩又回到了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失望、痛苦)把小女孩内心的痛苦,读出来。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现实太残酷了,读——
过渡:火柴擦然后小女孩看到了种种美妙的幻想,她沉浸在欢乐中,无比的幸福,然而,这只是幻想,火柴熄灭后,小女孩又坠入痛苦的深渊,她无比的伤心,无比的失望,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朗读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及现实的语句。
4. 师生合作朗读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及现实的语句。
5.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一天没卖掉一根火柴,都让她害怕,可小女孩为什么还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她还想继续幻想美好的东西,留住奶奶,不想回到冷酷的现实)
过渡:在小女孩所有的幻象中,我们感受到她的内心渴望,最终,小女孩在这美妙的幻想“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了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现实中有这“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这句话在暗示我们,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好的幻觉中死去了。反过来说,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唉,小女孩的命运真悲惨!
小女孩的结局是令人心酸的!出示课件: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
五、再扣“幸福”,体会感情。
1.小女孩死去了,为何还嘴角带着微笑?
2.小女孩在美好的幻象中带着微笑死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多么悲惨的小女孩,可是作者在结尾却这样写道: [板书:悲惨](出示课件)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小女孩真的幸福吗?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
第一个幸福是幻象中的幸福,其实是反衬现实的痛苦;
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只有死去才能得到幸福,现实真是太冷酷,小女孩的命运真是太悲惨!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文中的幸福,所以,可以把问号擦去,换上一个什么符号?
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再齐读这段文字。
六、梳理写法,升华情感。
作者为什么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小女孩曾经看到的美丽是现实的吗?那是什么?
(幻觉)这种描写幻想或想象中的景象的表达方法叫做(虚写)。小女孩美好的虚幻其实就是她现实生活的渴望,小女孩内心渴望什么,作者就让她幻想什么,说明作者虚写的幻象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现实,十分合理的。
整篇文章作者采用了虚写和实写相结合的表达手法,[板书:虚实结合]从现实到幻象,再回到现实,不断反复,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反衬现实的冷酷,体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深刻地表达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控诉和强烈不满。这种虚实结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一定应该学习借鉴。
七、拓展练笔,总结延伸。
1.对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小女孩或自己说吗?任意选择一个内容,写一两句话。
(1)我想对小女孩说。
(2)我想对自己说。
2.同学们,从你们深情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对自己幸福生活的珍惜。相比小女孩所处的贫富悬殊、人情冷漠的社会,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幸福,传递这份幸福,让世界充满阳光,洋溢温情,让世界不再有冷漠的人心,不再有冷酷的现实,不再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孩子。
板书设计: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冷酷的现实 (实写)
虚实结合深切的同情。
幸福? 美好的幻象 (虚写)
鲜明对比强烈的不满。
悲惨冷酷的现实 (实写)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定稿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研读课文,感悟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命运。2 通过研读,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 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学会关心他人。4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