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发布 2020-11-13 22:28:28 阅读 4894

一生活中的数

1.1数铅笔。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1.2数豆子。

数豆子”是“生活中的数”的第二节课。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通过智慧老人“抓一把豆子,估计一下有多少”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入估计活动,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采用的是用一个透明的杯子装进22粒豆子,让学生去猜有多少,因为最初学生是无意识、无根据地去想,所以我用了一个词“猜一猜”;然后我又取了10粒放入另外一个杯子,通过学生对这10粒豆子数量的感知,对第一个杯子中物体的多少有了大致的认识,然后通过推理去进行判断,因而这个过程我又巧妙地将“猜一猜”改成“估一估”,让学生学会思考,用推理的方法去估计,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有益的。

为了进一步结合实际正确地去估计,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数豆子不好操作,因而用学生熟悉的小棒来代替,采取一个“抓小棒”的游戏,使学生对数形成感性的体验,在具体活动中发展数感。

此外,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数一数、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让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本课中我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小组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做自己能做、会做、要做的事,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思考、表达、交流及尝试。

1.3动物餐厅。

本课教学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数游戏”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问题:

“究竟谁拿得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试图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并在“猜数”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区间套”的思想。

2.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构建活泼、富有个性的课堂。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学生经历了具体情境 、利用计数器、抽象地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是在原有认知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在丰富的感知积累上,体会到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本节课虽然较好地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但又有些囿于教材编写的程序,教学设计上如果能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更有利于课堂的学习活动。

1.4小小养殖场。

小小养殖场”一节的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第一关:

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通过具体数量理解、感悟这些概念,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反思。

二观察与测量

2.1 观察物体。

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

首先,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趣”还体现在换位置观察小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是什么样子的、看图找位置游戏等多个环节,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是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本课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观察物体”中学生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2.2桌子有多长。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

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

2.3我又长高了。

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激励性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课的导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带着想解决的问题走进了课堂。

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10厘米是1米”。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比、走、说、想,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2.4估一估量一量。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

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 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兴趣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托尔斯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学习只有当他们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也只有当他们投身到知识中去发现新观念、新规律、新方法时才会充满乐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教科书的每一课前面都配有一幅画有小动物的主题图,而且在〔练一练〕中也有有关小动物的**题,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素材,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在如在《小兔请客》时,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讲小白兔生日请客的故事。(今天啊,是我们可爱的小白兔的生日,它也请来了它的一些好朋友,有小猴,小松鼠和小刺猬。小白兔拿出果子给它的好朋友吃,每盘是10个果子,小白兔先拿出30个,觉得不是很够,就又拿来20个。

小动物们都非常开心,小刺猬就很不客气地在一个盘子里滚了一滚,就用身上的刺把一盘里的10个果子刺走了。)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设计,展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掌握理解加减法的不同提问方法也就容易多了。

又如教学《采松果》《青蛙吃害虫》《拔萝卜》这三课时,因为这三幅图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在图中给出两个数字,要提出“求两数的和”、“求谁比谁多(或少)几”的数学问题。首先我让学生看主题图,然后让学生扮演图中的“主人公”。(我是松鼠妈妈,我采了25个松果。

我是小松鼠,我采了4个松果。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吃了56只害虫,我真厉害。我是一只小青蛙,我也不差,我吃了30只害虫。

我是小黑兔,我拔了36根萝卜。我是小白兔,我拔了23根萝卜。)“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表演台,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废品》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前面三课的有所不同,为了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我在教学时,没有让他们扮演图中的“主人公”,而是先出示三个问题“小林收集的是什么,收了多少有没有直接告诉你”“小红收集的是什么,收了多少有没有直接告诉你?”“小表收集的是什么,收了多少有没有直接告诉你?”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观察图并细读文字。

接着再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就不会固定在“谁和谁一共是多少”“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上,从而提出正确的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再如在《青蛙吃害虫》的练一练第2题中,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天,天气晴朗,青蛙们就在荷叶上开演唱会,大家看第一幅图,有38只(学生说)青蛙在开演唱会,突然,有一位学生上课时有开小差的现象,这时我就选择了她加入我的故事,某某来到池塘边,把青蛙给吓跑了,大家看第2幅图,是不是吓跑了(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是”),只剩下几只?(5只)你是怎么知道剩下5只的,(我看到的)对了,这5只还在荷叶上,它们不怕某某。

(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包括开小差的同学)然后我就提出一个疑问:“那么到底有多少只青蛙被某某小朋友给吓走了,跳下去多少只青蛙?”同学们很快地说出跳下去33只,于是我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呢?

”有人说38-5=33(只)有人说38-33=5(只)这两种方法我都予以了肯定,而且对38-33=5(只)应在答案33下面画一条横线做了要求。这样做,学生们不至于只是枯燥无味地做习题,而且还能那位因一时不专心开小差的学生也能把注意集中到学习上来。

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反思。

三加与减(一)

3.1小兔请客。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观察物体 教学设计。大寨小学李建花。1 创设情境 直观感知。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了以下的情境。1 情境一 猜猜她是谁?导入 背面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认识图形 教案。许。文。丽。课题 认识图形。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 认识图形,教材38 39页。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它们。能力目标 能够用学过的图形折 剪 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 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青蛙吃害虫 说课稿。一 说教材。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4 25页上,主要内容有 青蛙吃害虫 主题图和 练一练 的1至4题。本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 青蛙吃害虫 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掌握算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