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发布 2020-11-12 07:47:28 阅读 6008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1. 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

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怆然(chuàng) 涕(tì)

2)理解词义。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

3.背景探寻。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文本**。本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后两句则从空间的角度来写。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遭遇,怎能不“怆然而涕下”?

板书设计。望岳。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

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

泰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岱宗(dài) 眦(zì)

2)理解词义。

岱宗:指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眦:眼眶。凌:登上。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3. 背景探寻。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山东省)去探望父亲,之后由齐入鲁,途径泰山,便写下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整体感知。1.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文本**。1.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望。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造成悬念。次句作答,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总写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3.请赏析颔联中“钟”和“割”的表达效果。

钟”有“聚集”之意,在这里将大自然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尾联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浮云(fú)

2)理解词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缘:因为。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3.背景探寻。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本**。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

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侧面写出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两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板书设计。游山西村。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喻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出现的好形势。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豚(tún) 箫鼓(xiāo) 叩门(kòu)

2)理解词义。

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

足鸡豚:指菜肴丰富。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爱国诗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有“小李白”之称。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3.背景探寻。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而作者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然而他并未心灰意冷,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此诗即诗人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从怀疑、着急到高兴、惊喜。

2.你能想象出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吗?

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文本**。1.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这两句既是对山水风光的描写,又是诗人内心境界的反映。诗人虽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同时启发我们,只要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进不已,那么前方必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

己亥杂诗(其五)

导入新课。同学们,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吟鞭(bi2)理解词义。

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

2.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他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厉人辑有《龚自珍文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古代诗歌五首。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授课时间。20古代诗歌五首。单元 章节 课时教师复备栏。知识与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技能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与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目方法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阅读理解

古代诗歌五首 阅读理解。一 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33分 1.阅读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 你觉得 望岳 这首诗歌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2 登飞来峰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 请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 己亥杂诗 其五 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 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登幽州台歌 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