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发布 2020-11-11 09:33:28 阅读 1161

第三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美文——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赏读这些文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又能使他们的情操受到美的陶冶。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字词句篇。

2、进一步加强朗读训练,体会文章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赏析文章精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时间分配。

第11课、12课、15课各2课时,其余各1课时,另单元起始课、复习、检测各1 课时,共预计11课时。

单元起始课(第25课时)

一、通读每篇课文,标注段序、生字词,初步感知大意,相互交流。

二、结合单元提示,明确学习要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方法指导:1、读好关键的句段,注意读音、节奏、语调、语气;2、听别人朗读,注重模仿;3、读给别人,听取指教),欣赏作者笔下优美的景物,体会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赏析文章精美语言,抓住关键词,联系特定的语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其意义和效果,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3、背诵积累本单元优美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

三、再读课文,批注质疑,生词读写理解运用。

11、春(26-27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

2、朗读、背诵,借助联想和想象欣赏文章优美的画面,感受作者寄予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感情。

3、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品味文章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难点:欣赏画面,学习写景方法。

三、教学流程。

1、激发学生回想描写春天的诗句,导入教学。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作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练读,指名读。

4、生词积累与运用。

5、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内容。

提示: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

明确:“盼春”——绘春”——颂春”

6、赏读“盼春”“颂春”两部分。

1)第一段写人们盼望春天到来,流露出怎样的感情?作者怎样突出这种感情?试着读出来。提示:抓住关键词“盼望着”“来了···近了”。

2)“颂春”部分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赞颂春天的哪些特点?各段的情调有何不同?朗读时应当如何表现?思考:这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7、赏读“绘春”部分。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方式进行的?

明确:这一部分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方式。第二段从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轮廓,为下文的描绘设置背景。三至七段分别从草、花、风、雨、人等角度表现春天。

2)师生共同赏析第三段。

春草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词语表现了它的特点?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春草?(颜色、长势、质感等)

思考:“坐”“躺”等词语写什么?与表现春草有什么关系?

诵读、想象,再现画面。

3)分组赏析四至七段。

要点:景物特点、关键词句、表现方法及角度、表达效果,选段诵读,想象描绘。

8、实践拓展。

1)齐读全篇,练习背诵。

2)选择北方春天的某种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作者的某一写法描写,表现自己心中的春天。

3)仿照结尾部分的句式,以春天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

9、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总括春景。春草图。

春花图。盼春——绘春颂春(新、美、力)

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教后反思:

12、济南的冬天(第28-29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写景的词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句和比喻句的作用。

2、学习作者有力有序角度灵活的观察和写景方法。

3、朗读课文,领会作者寄予山水之中真挚而深切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朗读体会。 难点:同“目标2”

三、教学流程。

1、联系《春》一文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解读题目,了解济南。(泉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听读课文,说说做这些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对济南的冬天有了怎样的印象?

4、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词语,把握结构。

天气——山(阳光下的山、小雪下的山、城外的远山)——水。

5、默读课文,结合练习一复述课文内容。

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或景物;把握住“给从未到过济南的人讲述”这一前提,注意开始和结束时的用语;先独自小声复述,在当众讲述。

6、解读第一段。

济南冬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这一特点?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7、赏析二至四段,朗读品味。

1)这三段分别写阳光下的山、小雪下的山、城外的远山,表现其特点——可爱,秀气。

2)作者如何让描写阳光下的小山,表现其可爱的特点?——描写语言、角度及方法?——形态,思想;正面,侧面;实写,虚写。

3)作者如何通过写小雪覆盖下的小山表现其秀气的特点?——顺序?角度及方法?——由上而下;态、光、色、情;由实而虚,动静结合。

4)作者如何表现城外远山淡雅的情态?——对比、拟人和比喻。

8、赏读最后一段。

水的特点——清澈。

观察顺序——由上而下。

方法及角度?

总结:本段作用——囊括全景,照应题目,收束全文。

9、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用替换品读的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10、课堂拓展。

选择自己家乡冬天的某种景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其特点。

11、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段。

附板书设计:

天气温晴(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

阳光下的山。

济南的冬天山可爱、秀气小雪下的山冬天的济南。

城外的远山。

水清澈、透明。

教后反思:13、夏感(第3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和层次,理解文中夏天的特点。

2、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感情。

3、积累雅词,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文章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流程。

1、由前两课自然引入教学,了解作者,明确自读要点:

2、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夏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夏天的感情?首尾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三至五段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夏天?

整理,板书。(略)

3、积累、品味。

1)找出文中描写夏天的词语,理解、积累、运用。

2)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夏天特点或者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效果。

重点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生命交替的旺季。”

4、教学总结:

作者从夏天的自然景物、色彩、劳动的农民等表现了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并与春秋两季相对照,表现出对夏天特别的感情。

5、课堂实践。

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夏感色彩紧张、热烈、急促。

热爱、赞美) 劳作的农民。

教后反思:14、秋天(第3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品味诗歌语言。

2、通过诵读、想象,体诗歌优美的意境及美好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三、教学流程。

1、导入。学生漫谈对秋天的感受,引入教学,介绍作者。

2、听读课文,对照注释,生字正音。

3、学生练读。指导: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和韵脚。(示例略)

4、整体感知(教师完成板书)

1)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画面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请给这几幅画各拟一个小标题?——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试选择一节诗读出这种感情。 5、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赏析其表达效果。——景物及特点?

角度?意境或画面?

指导:抓住关键词,借助联想和想象说出其表达效果;也可从修辞、表现角度等方面品味。如“句中‘……一词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表达了作者的···或者‘给人……的感受’;或者‘能使人想到……的情景’)”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的诵读,并通过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画的情景。指名个别展示,点评。

7、背诵诗歌。

8、自主赏析(机动)

你认为这首诗还有那些值得欣赏的地方(如选材、结构、描写角度等)

9、课堂拓展。

请选择特定的景物,用饱含感情的文字描绘你心中的秋天。可以尝试着写几句诗。(提示:可借助大屏幕激发学生想象。)

附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

秋天霜晨归渔图热爱、赞美。

少女思恋图。

教后反思:15、古代诗歌四首(第32-3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的文体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其音韵美,积累名句名篇。

3、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积累难点: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

2、学习《观沧海》。

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乐府诗。

2)诵读,理解诗意。

3)**:诗中的写景句哪些是写实景?哪些是写虚景?联系背景思考:“歌以咏志”“志”是什么?

总结:本诗写景动静结合,由实而虚,以大胆的想象抒发其一统中国的远大志向,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诗传诵不绝的名句。

4)想象,吟诵。

3、学习《次北固山下》

1)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介绍律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3)理解题目,疏通诗歌大意。

4)想象并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5)诵读体会诗人“伤而不悲”的思乡之情。(关键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学习《钱塘湖春行》

1)联系苏轼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人教学。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3)朗读训练。

4)理解诗意,把握写景内容及层次。

明确:作者按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大概层次:勾勒轮廓大处落笔——莺、燕——花草——白沙堤。

所写景物及其特点?注意体会早春的季节特点。

5)诵读体会感情。

5、教学《天净沙·秋思》

1)介绍元曲、马致远及有关背景。

曲(词余)——散曲(小令、散套)、戏剧(杂剧、传奇)

杂剧四大家——王实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 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2 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课题 社戏10 11学年上学期第周第1课时。主备课教师包会仙备课组长签名授课教师项目。内容。备注。目标1 了解课文内容,初识平桥村的人和事。2 品味平桥村的民风 淳朴 厚道。课题热身。1 导入 鲁迅的外婆家在平桥村,他少年时经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并与平桥村的农民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社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复习目标 1 能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2 能够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感情。3 能够品析文章重点句子含义,学习文章的写法。复习重点 目标 复习难点 目标3 教程 总第课时。复习任务 复习第11和12课。1 构建知识网络。读课文,思考填表 二 同桌相互提问文学常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