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指导说明

发布 2020-11-09 16:09:28 阅读 8919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当然,这是就广义来说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能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学生来说,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人才,在四化建设中为祖国贡献力量。

因此,创新,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的。其实,关于求知的文章不少,有些还是传统课文,应该说文质兼美,但由于这些文章与创新这个主题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没有选,而像《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突破过去人们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使人眼睛一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两篇文章以其观点新入选。

关于读书的两篇文章都是老文章。《谈读书》又是外国的。但它们仍具有现实意义。

尤其是《不求甚解》一文,它所谈的是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过去,关于读书方法问题,儒道两家就各说各的,从来没有统一过。前不久,《中国教育报》上还开展了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怎样读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怎样开展阅读教学,都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选这两篇文章作课文,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传统课文。教师们教得很熟,社会上广泛流传,选作课文是很自然的。而且,在当前,这篇课文还很有现实意义。

现在,一方面,有“中国的脊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丧失自信力的人也时时可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怎样保持民族自信力,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至于“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的兴趣,把握阅读议**的方法,养成阅读议**的习惯。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也有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首先提出了“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观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

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在论述“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了“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见解,这一系列新颖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的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后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的目的。

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人们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

第三,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作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最后进一步强调不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

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四》教案

习作指导四 教案。教学目标 1 根据习作提示,明确习作的题材 一件感动的事,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 听到的感人事件为内容进行习作,能把感人事件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 在习作的表达和修改过程中,感受到人世间的真 善 美。通过对事件的经过和人物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检测题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九上第四单元单元检测题。时间 90分钟满分 120分。班级姓名得分。一 积累与运用 29分 1.下列加点字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 j 取测量 li n 不求甚 sh n 解吹毛求疵 c b.筋 j n 骨咀嚼 ji o 格物至 zh 知孜 z 孜不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复习,完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端正求知的正确态度,从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重点词语 文常的积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的重点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