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 2020-11-07 21:36:28 阅读 6614

第三单元统计。

一 、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1、教学内容。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求平均数

2、说明。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具有了一定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

二 、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4)、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说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是: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三 、教学问题及说明。

1、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2、说明。让学生感受数学**于生活,我们要把它回归于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的意义所在。

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一、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复习旧知。

问题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统计的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新课做准备。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统计知识(举手发言);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梳理出所学的统计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过渡到新课中。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观察主题图一。

问题1:为什么售货员能很快的说出上周的销售情况?(读一读主管与售货员的对话)

2、日常生活中随时记录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能从统计表中很快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三步:检测自学情况。

1、根据售货员所给出的信息制成统计图。

问题1:你能根据所给的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问题2: 横向的每一小格表示几个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能根据原有的知识制成统计图。

师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做,教师巡视,对于学困生教师进行指导、辅导。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1、讲解横向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强调制作统计图的单位要根据统计表数据而定。

问题1:条形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掌握横向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师生活动:先由老师讲解横向统计图和横轴、纵轴对调了一下。以a品牌为例来讲解,其他的让学生尝试完成。

2、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1:从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什么信息?

问题2:如果下周进货,你认为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应该少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学生展开自由发言)。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五步:巩固练习,目标检测。

1、课本40页第1题、41页第4题。

2、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本班今天所穿衣服颜色),加深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时间允许下)。

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你今后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五、布置配餐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一、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2)

二、教学内容第39页例2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4、使学生通过完成个人图表后,并与中国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作对比了解到相关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复习旧知。

问题1:1) 向学生提问上节学习的相关统计知识。

(2)谈谈你对横向统计图的理解。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加深学生的统计知识。

师生活动:指明学生板演。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出示复式统计表,观察统计表。

问题1: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问题2: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体重,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任务:让学生根据统计数据表独立完成统计图,并通过完成后简述自己得到的相关信息。(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辅导并指明完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如何解决每一格表示多少做下铺垫。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学生汇报,教师鼓励困难生参与讨论。

第三步:检测自学情况。

1、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问题1: 你能说说这个统计图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问题2: 通过完成两组统计图后,再与正常值比较,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了解折线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让学生了解到身高与体重不匹配,要加强锻炼身体的意识。

师生活动:让学生观察、绘制汇报。教师板书。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1、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统计图。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做评析。

第五步、巩固练习,目标检测

1、教科书第40页2题、41页3题 。(检查学生对此例题的认识程度。

2、目标检测(练习册)

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1、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了解到的情况分析。

2、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以及不足之处?

3、增强学生对自身饮食和锻炼身体的意识。杜绝学生滥食“三无”食品的意识。

七、配餐作业:

练习册中的习题

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二、问题及活动。

活动1:复习旧知。

问题1:计算下面各题。

活动2:出示复式统计表,观察统计表。

问题1: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活动3: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问题1: 你能说说这个统计图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问题2:让学生把例子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问题3::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三、目标检测。

40页页3。

四、配餐作业:

练习册第10页的题。

第三课时。一、课题:平均数(1)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结果是整数)。

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四、教学基本流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出示1分钟小组跳绳比赛成绩。

第一小组成绩统计表

第二小组成绩统计表。

问题1、陈平跳的次数最多,因此他是“冠军”,大家同意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跳绳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由此情境提出谁是冠军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

师生活动:同桌交流汇报,教师引出课题。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问题 1、看到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哪些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师生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第三步:检测自学情况。

1、出示例 1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能找到相关信息。

问题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看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教学“移多补少”的过程,使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收集学生得到的信息。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问题1、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些信息的,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说明已对平均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活动:教师向学生讲解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步: 巩固练习,目标检测。

1、完成课本44页第一题和第二题。

2、教师相关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六步:课堂练习小结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平均数有怎样的认识?

七、配餐作业: 练习册中的习题。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

一、课题:平均数(2)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43页例2

三、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3 有5位学生练习投篮,投中一球得1分。1 他们的平均成绩是4分,请你联想每人实际得分的情况。a得 分,b得 分,c得 分,d得 分,e得 分。2 他们的平均成绩是4分。如果有一人减少2分,有一人失去3分,平均分会减少 分。3 他们的平均成绩是4分。如果平均分想提高1分,他们的总分应该增加 分。三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一 填空。20分 1 小明有25张画片,红红有27张,两人平均有 张画片。2 李军走了5步,一共走了320厘米,小李平均每步走 厘米。3 明明看一本课外书,第一天看了30页,第二天看了20页,他平均每天看 页。4 有两箱桔子,甲箱重12千克,乙箱重8千克,从甲箱中...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灞源镇中心学校。第一课时分桃子。第1页。灞源镇中心学校。1 探索并掌握计算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 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目标2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在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 掌握...